安溪退休老師“探秘”方言三十載 被稱為閩南話“活字典”
兜里揣著紙筆 深入鄉間調查
林建達數十年一直從事方言和修辭的教學與研究,上世紀九十年代,安溪縣決定重修縣志時,就由他負責組織編修其中的“方言”部分。“在編著過程中,困難較大的是方言的內部差異。比如,龍涓道治角落與龍涓其他地方的發音就有較大差別。”他說,那時,他的兜里總是揣著小本和筆,收集方言的相關資料。閱讀書本時,看到與方言有關的,他就及時記下來;走到哪里,聽到有意思的方言,他也記下來,回頭再歸類整理。
“田螺為仔死”“顧燒恰好吃補”“十個指頭沒平長”,安溪話有大量的俗語。他介紹,方言的詞匯豐富,語調變化多,記錄、傳播著一個地域的時代沿革和社會風情。經過鄉土調查,《安溪縣志·方言》(1990版)終于編成。它收集了大量反映茶鄉生產、生活、文化的詞,總結了茶鄉方言組詞成句的特點,列舉了各種句型,并作了詳細的說明。
推動規范用字 10年編寫成書
閩南話里有為數不少的有音無字的詞語,人們只好用同音字、近音字甚至自造的方言字來書寫,但一個詞通常有好幾個寫法,令人莫衷一是。如“玩”,民間就有“佚佗”“七桃”等多種寫法。為了推動閩南方言的規范用字,林建達用10年的時間參閱大量古文、古白話小說,搜集査證2000多個閩南方言俗音字,終于編寫成《閩南話俗音字》一書,對所使用的漢字輔以必要的注音和注釋,讓很多學習閩南語的人覺得易學、能懂,“還真有點古早味”。
“方言是一座城市的根,它的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研究閩南方言。”在他看來,應讓閩南文化進學校,組織學生開展閩南話演講比賽、童謠表演,欣賞梨園戲、高甲戲、南音、布袋戲等形式的語言作品,學習地方文化藝術。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