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詩一樣生活:漆藝人隱居百年老宅 與漆相守
漆器的形很重要,同個器具,弧度變一下,味道就不同了
與漆做伴制坯上彩磨時光
大多數時候,陳如山都獨自待在北峰的“汐山蘭若”。老婆孩子則在福州市區工作、讀書,只在周末偶爾來一下,還嫌太靜。早起時窗外常常霧氣氤氳,站在院子里伸伸懶腰,大口呼吸,茂林修竹環繞,潺潺水聲入耳,間或雞鳥相鳴。他養的兩只狗——小白和叮當,聞聲奔逐而來,跟著他繞著石板路一周,摘一些野果。
吃過早飯,陳如山就坐在長條桌前做漆器,直至下午。雖然大學學的是漆畫,但陳如山坦言,自己對器形之物更為鐘情。“每一個設計出來的東西,它的薄、厚、弧度,它的立體感,都值得讓人琢磨。”他指著桌子上兩個看起來“一模一樣”的茶具說,“尤其是弧度,同樣一個東西,它變一下,味道就不一樣。”
漆器之所以能長久不腐,正是因其繁復的制作工藝。陳如山介紹,從制坯開始,漆器有多達上百道的工序,其中主要幾個大的工序是制坯、裱背夏布、上灰、上推光漆、打磨、拋光等等。這些工序中,有的需反復多遍才能完成。如打磨,其力度需十分講究:輕了,無法將漆的花紋顯露出來;重了,則會磨去花紋,毀掉器物。“一切都要恰到好處,很考驗人的審美。”
北峰的夜晚倏忽來臨,溫度下降得很快。陳如山捧著一碗飯站在暮氣里,小白和叮當繞膝走,一塊余骨忽地落下,叮當準確地銜住,搖著尾巴,像得勝一般。
![]() |
![]() |
責任編輯:王超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