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板塊闖世界
長久以來,泉州人就有著胸懷海洋、放眼世界的擔當精神。在今天的“海絲先行區”建設中,他們把文化的感召力轉化為經濟合作、深化開放的新動力。
郭奮宏在埃及曼蘇爾國際商貿有限公司擔任中方經理,從事中國與阿拉伯國家貿易。他說:“我們的業務主要是從福建、廣東采購童裝、鞋類,再出口到埃及。由于物美價廉,很受當地市場的歡迎。”
泉州自古就是中國與阿拉伯文明交匯之地。泉州市委書記鄭新聰表示,作為國家級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泉州將依托與阿拉伯國家的歷史聯系、現實基礎,積極申請擴大泉州金融業對阿拉伯國家開放程度,積極吸引伊斯蘭國家金融資本,致力打造阿拉伯經濟走廊和伊斯蘭金融圈。
泉州也積極推動民營經濟國際化,被譽為“民辦特區”。在波蘭華沙,中國福建商品城已入駐企業70多家;在柬埔寨,泉州峰億輕紡、達麗服裝等企業建立了生產基地;在中東和非洲,南星大理石、南方路機分別設立了生產加工和營銷中心。
據統計,泉州赴“海絲”沿線國家投資企業36家,投資總額2.8億美元。同時,境外上市的泉州企業已達75家,形成了海外證券市場的“泉州板塊”。
制造之都忙轉型
建設先行區極大地推動了泉州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泉州是我國的制造業大市,培育了紡織服裝、鞋業、石油化工、機械裝備、建筑建材5個超千億元產業集群。2014年7月,中國工程院把泉州作為“中國制造2025”唯一的地方樣板和實踐范例,推動泉州“海絲先行區”建設和工業4.0升級相結合。
先行區建設還帶動了一批新產業的崛起。今年5月在泉州安溪建成的中國國際信息技術(福建)產業園,可為電子商務跨境零售出口、國際物流提供平臺服務。
為擴大產業的國際影響力,泉州還大力實施國際品牌戰略,積極引導優勢企業開展馬德里國際商標注冊。截至目前,泉州企業已注冊馬德里國際商標695件,占全省的48%,居全國地級市第3位。
為了拓展“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市場,泉州市2014年共組織256家企業參加了16場展會,現場及意向成交額近8000萬美元。2014年,泉州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貿易總額達到157.6億美元,約占全市貿易總量的51%。
隨著海絲先行區建設成果日益顯現,泉州的影響力不斷提升。今年11月8日,聯合國“海陸絲綢之路城市聯盟”工商理事會在泉州成立,并將秘書處永久設在泉州。
一頭連著歷史,一頭連著未來。古城泉州,正以先行者的姿態,續寫“海絲”新輝煌。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