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的互動,看看德化的嘗試
鶯歌陶瓷,其實也經歷過沒落。
陳文敏說,鶯歌一開始做得比較多的是日用陶瓷,但因大陸的師傅返回大陸,造成窯場人力短缺,鶯歌陶瓷開始機械化,后慢慢往工業陶瓷發展。直到2000年,鶯歌陶瓷才轉型開始做文化觀光。
值得一提的是,在廠商們注重產品研發設計的同時,聲名在外的鶯歌陶藝家絕不會因為作品好賣就成批地制造生產,使之變成俗氣的“行貨”,而總是依據靈感精工細作“獨一個”,堅持寧缺毋濫,將品質聲譽視若生命用心維護。
同時,為了延續發展陶瓷產業,鶯歌還積極參與國際陶瓷博覽會、舉辦陶瓷嘉年華活動,并成立陶藝學校,強調師徒傳承,為傳統技藝注入新的活力。
鶯歌的創意還反哺到大陸。近年來,德化陶瓷與臺灣陶瓷的對話尤為頻繁。2006年,海峽兩岸提出德化瓷瓶裝金門高粱酒的合作構想。次年,德化縣在金門成功舉辦陶瓷展售會,兩地商會簽下了德化陶瓷制品代銷協議書。2008年,德化白瓷鑒賞巡回展在臺北舉行,這是德化白瓷第一次到臺灣本島展出,德化當代陶瓷藝術家的400多件作品引起轟動。2010年,德化縣陸續與臺灣陶瓷業界簽訂合作協議。
“陶瓷的美,一定要多接受外面的新鮮事物,激發更多的創意,才能實現永續的發展。”許元國說,兩岸良性的互動,對促進兩地陶瓷產業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也期待著,未來這樣的互動,會越來越多。
□走讀臺灣
臺灣陶瓷
陶器在明清時期由漢人開始發展,1624年荷蘭人入治臺灣,為了在臺南興建城堡與教堂,從大陸雇傭工匠,制造石灰磚瓦,是臺灣制作磚瓦之始。
1796年,中部的南投開始制造帶釉陶器。1804年,鶯歌開始發展陶業,大約到道光年間,臺灣的制陶業比較普及。
1962年,鶯歌陶瓷出現在美國西雅圖世界博覽會上,此后,鶯歌開始大量外銷衛浴瓷器和面磚,成為當之無愧的“臺灣瓷都”。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