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2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李玉林)在客鄉,有“無糍不成年”的說法。每當到了農歷臘月上旬,客家農家便開始做大禾米黃糍了。黃糍其實是客家人的年糕,又叫作黃粄、黃米粿,是客家民間一種極具特色的傳統年貨。
黃糍要做得好吃,必須有好的灰堿。燒灰堿的灌木叫作粄檫,學名叫桃金娘樹。生長在向陽山坡上的粄檫較好,背陽山坡上的粄檫樹燒出來的灰堿質量不好,做出來的黃糍缺乏韌性,容易退堿,顏色也不好看。
為了做出上好的黃糍,每年農歷十月份,家家戶戶便開始準備砍伐粄檫燒堿,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要上山,在向陽的山坡上砍伐足夠的粄檫樹挑回家。粄檫在屋檐下晾曬幾個月后,便可以燒灰堿了。為了避免火災,人們把干透了的板擦柴挑到村頭村尾的曬谷坪上,東家一堆、西家一垛地堆放好,用一些干蘆萁(鐵芒萁)做火引子,然后一抱一抱地把黃綠色的粄檫柴添加到火上,讓它們充分燃燒。所有的粄檫都燒成灰之后,再冷卻掃攏,用過水用紗布濾出黑色的汁液,這便是浸泡大禾米的堿水了。
大禾米浸泡了一天一夜之后,白花花的米變成了橙黃色,盛入大飯甑,在鐵鍋里用大火蒸熟。大禾米在蒸的時候火候要把握好,如果沒蒸熟,搗出來的黃糍不夠細,帶有生米粒。若是蒸得過分熟,搗出來的黃糍顏色太深,不夠筋道。
打黃糍,要把蒸熟的、浸了堿汁的大禾米飯倒入料缽(大石臼),用長長的料棰搗成。料棰是用上好的黃檀木做成的,硬度特別好,怎么用力打也不會開裂,足有幾十斤重,一般的女人、小孩或老人根本掄不動它,即使是力氣大、身體壯的后生一次也只能掄打十來下。所以每到打黃糍時,村里的青壯年勞力都不外出,在家幫忙打黃糍,相互幫忙。累了餓了的話,女人就從料缽里捏一團軟軟的、黃黃的散發著堿香的黃糍,分給大家當點心。各家男人在廳堂里,坐下來喝喝茶,說說笑話,擺擺一年的收獲。那種快樂的氣氛,是那么地溫馨美好。
橙黃的大禾米飯粒打爛,搗成團,然后用麻線分切成小塊,趁熱將其揉壓成月餅形或橢圓形,冷卻后即為成品。上好的黃糍,色澤鵝黃,晶瑩剔透,柔韌筋道,香氣誘人。如果將黃糍放入盛了淡堿水、遠離酒水的大甕里,至少四五個月不會壞,到栽早禾秧時,用竹筷取出,依然是原汁原味的。
黃糍的吃法很多,可以蒸著吃,也可以炸著吃,甜咸隨個人的口味,但客鄉一般是炒著吃,或做鹵糖味吃。如可將黃糍洗凈切片,先把作料放入鍋內炒熟,再放入黃糍片,炒勻后加調料起鍋,撒上鮮蔥花即可;或將黃糍洗凈切粒,加水入鍋和白糖煮沸,起鍋即成鹵糖黃米糍。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