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明年擬建中國海絲博物館
中央文史學者等一行抵泉考察海絲遺跡,將形成報告上呈國務院
昨日,專家們在天后宮考察
閩南網12月29日訊 昨天,來自中央文史研究館、國務院參事室等單位的十余位專家學者結束在泉州的考察。他們此行主要考察泉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史跡,將把泉州海絲保護情況形成報告上呈國務院。
在昨天下午的座談會上,專家們對泉州海絲史跡保護成果充分肯定,并建議泉州市應繼續提升海絲學術基礎研究,同時進行史跡周邊環境整治。座談會還透露,泉州正在規劃建設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爭取在明年下半年動工建設。
從上周末開始,專家們開始走訪泉州海絲遺跡,足跡遍布多個縣(市、區)。泉州市區的清凈寺、德濟門遺址、天后宮、石獅六勝塔、晉江草庵等,具體考察的遺跡多達三四十處。專家們此行主要目的是考察海絲沿線城市申報世界遺產的準備情況,回京后會形成調查報告,上呈國務院。昨天下午的座談會除了省市文化部門負責人參加外,泉州市的財政局、建設局、民宗局、行政執法局等相關部門負責人也一同參加。
據介紹,泉州市已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遺產點共有16處考察點,全部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主要分為三類,航海與通商史跡有萬壽塔、六勝塔、石湖碼頭、美山碼頭、文興碼頭、九日山祈風石刻、真武廟、天后宮、磁灶窯系金交椅山窯址;多元文化史跡有老君巖石造像、開元寺、伊斯蘭教圣墓、清凈寺、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府文廟;城市建設與交通發展史跡有德濟門遺址和洛陽橋。
近期泉州又新增了七處潛力遺產點,分布在德化、南安、晉江,分別是屈斗宮古窯址、南坑窯、安平橋、龍山寺、清水巖、圭峰澳及打銀澳造船遺址。文物部門專家認為,選擇這些文化遺產,可以體現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內涵,表現生產基地、海港建設和交流產物三大類史跡。“這樣豐富多層次的史跡遺存,在其他古代港口城市并不多見。”
泉州急需一處能濃縮和展現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內涵的文化場館。昨天,海都記者從座談會上獲悉,泉州正在規劃建設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爭取在明年下半年動工建設,目前已邀請中國著名建筑設計師朱培進行前期策劃和規劃設計。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