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工匠”柴燒土瓦:曾經風靡城鄉的古物
瓦坯
制陶和陶瓷業的記載比比皆是,已知在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安溪廟氏在上京鎮溪口燒瓷。稍后的明清時期,有不少來自永春、德化的農民,在奇韜鄉洋地村建窯燒瓷。大田瓷器在民國時期曾銷往福州東城碗行,部分轉銷國外,年銷量20萬件。
據考古發現,大田在4000多年前已有人居住,并且制作了陶器用品。在其后的公元前1000年的西周早期,陜西扶風出土了當時仰鋪在房頂上的板瓦,蓋在兩行板瓦之間的筒瓦,那時瓦匠用泥條盤筑拍制,厚薄不均,入窯燒制為宮殿建筑局部使用。瓦片先采集土塊,經系列加工塑造成半圓柱形,放在露天下變硬,之后送入窯爐進行長達月余的燒制。其燒制過程分小火燒制和大火燒制,大火燒制不能間斷,需時刻關注火候,最后封閉窯爐悶上一段時間后自然冷卻,瓦片結實輕巧。
話題回到大田。鄉村里做瓦片自古有依山鑿洞立窯,或以土石壘成“雞籠窯”。用牛踩泥,手工制坯,柴草燒制。成品有開磚、條磚、地坪磚、九斤磚、紋磚,土瓦、滴水瓦等。1952年,大田有石灰磚瓦窯35個。1958年縣里創建國營玉田磚瓦廠,“七一鋼鐵廠”附設的紅磚車間和縣建筑公司的磚瓦車間,隨后一同并入,分設3個車間有職工550人,年產爐磚和普通紅磚150萬塊,總產值7.5萬元。1962年磚瓦滯銷。1980年后,鄉村個體磚瓦窯運用白煤燒制技術,勞動強度降低,生產效率提高,從業人數及產量增加。到了1990年,全縣生產磚14719萬塊,瓦4109萬片。及至1992年,有瓦窯43個,產瓦3735萬片。
![]() |
![]() |
責任編輯:王超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