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不顧身,舍生取義: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中的這句話,深深烙在每個中國人的心里。
在災難來臨的瞬間,有多少人將生的希望讓給了別人;
在生死抉擇的一刻,有多少人將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
當汶川縣映秀鎮的群眾徒手搬開垮塌的鎮小學教學樓的一角時,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廢墟上,雙臂緊緊摟著兩個孩子。兩個孩子都還活著,而他已經氣絕!男子緊抱孩子的手臂已經僵硬,救援人員只得含淚將之鋸掉才把孩子救出。這就是該校29歲的老師張米亞。
“摘下我的翅膀,送給你飛翔。”多才多藝、最愛唱歌的張米亞老師用生命詮釋了他自己寫的歌詞,用血肉之軀為他的學生扛住生命之門。
什邡紅白鎮中心學校的教學樓在地震中坍塌。二年級語文老師湯宏,家里孩子剛剛六七個月。他所教的班級位于一樓,完全可以逃生,但他卻選擇留下來救護孩子。湯老師最后的姿勢定格在這樣的畫面上——兩個胳膊下各抓了一個孩子,身子下還護著幾個孩子。被他用血肉之軀護住的孩子們幸運地活了下來,他卻死在了瓦礫中。
災難來臨的那一刻,沒有一個老師丟下孩子獨自逃生,他們都像母雞護小雞一樣本能地張開雙翅。什邡市師古鎮民主中心小學老師袁文婷,一次次沖進教室抱出孩子,最終被埋在廢墟下,26歲的青春從此寄放天堂。譚千秋、茍曉超、吳忠洪、杜正香……這一個個名字所代表的軀體下,是一個個獲救孩子的生命。
在災難面前,救人的本能壓倒了求生的本能,這就是中國人。
四川理縣通化鄉卡子村黨支部書記張朝軍,一名羌族共產黨員。地震發生后,他不顧同樣受災的家,依然傷重的兒子,立即帶著干部在余震中背著純凈水搶救山里的村民。村民來報信:“你家兒子陶然不行了!”張朝軍正準備詢問傷情,眼前的山體突然大面積滑坡,在房屋前查看自家損失的300多名村民嚇呆了,不知該向何處躲避。此時,張朝軍毫不猶豫向滑坡方向人群聚集的地方奔去,邊跑邊喊:“莫慌,往我后面地里跑!”聽到支書的聲音,大家一下找到主心骨。村民安全了。沒過多久,他的兒子陶然因失血過多停止呼吸。
邱光華,一個有著33年飛行史的老機長,5月31日下午,執行完運送第三軍醫大學防疫專家到理縣的任務返回途中,在汶川縣映秀鎮附近因局部氣候變化,突遇低云大霧和強氣流,飛機于14時56分失事。機上所有人員都沒有了音訊。噩耗傳來,我稍稍平靜了兩天的心又一次揪到了一起,幾天前邱光華告訴我,他80多歲的老父親和老母親都被埋在茂縣老家廢墟里,第二天才被救出來,可是老邱執行任務時,6次飛行到茂縣,都沒有顧上回家看看。
這些人,被老百姓稱為英雄。
往日,在我們的詞典里,英雄的解釋包括:志若鴻鵠,氣吞山河。為萬世開太平,彪炳千古。
現實中,在8級大地震的抗震救災現場,這里的英雄,沒有過于復雜的定義,只是那些知道自己責任所在,并堅定履行自己職責的普通人。
從汶川大地震到現在,以這個標準,我們可以找到千千萬萬個英雄,他們在危急時刻,站得起,扛得住,不動搖。
災區,遍地英雄。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