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為答謝抗震救災各界人士,連續主辦了7場文藝演出。昨晚是最后一場,由北京汽車制造廠有限公司捐助,在中國劇院上演了改編自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名著《牡丹亭》的中國舞劇《我的牡丹亭》。(據6月18日《北京晚報》等報道) 。
按說看了這則報道,作為捐款人心頭理應產生一種感動--畢竟紅基會還是蠻有人情味兒的嘛。可我無論如何也感動不起來,反而心里挺不是滋味,倒不是因為我沒有機會前去觀看演出而心懷不滿,而是覺得紅基會根本沒必要搞這么幾場答謝演出。
心里感到別扭,首先是覺得抗震救災本來是全國人民共同的善事,是大家發自內心的良心大發現,可如今由紅基會來張羅感謝搞文藝演出,倒好像成了他自家的事了,大家伙捐款捐物也等于是沖著他來的,匯集來的錢物也成了他們的“囊中之物”可以自由支配。而據我們捐款人的想法,紅基會只不過是個專業的中介組織,社會捐款捐物由他們過一道手,再送交給需要幫助的災民或其他困難人群,之所以要經由他們之手,一是捐款人為了省心省力省事,也省得浪費社會資源,二是因為他們是專業人士,有可能比捐助人親力親為做得更好。
我不敢說紅基會沒有資格代表地震災區人民向大家表示感謝,可總感到由他們出面答謝各界人士從道理上和感情上都不大順溜兒。況且就這次抗震救災來說,我估計絕大多數捐款捐物者都沒想過非要“收獲”災民或紅基會的感謝,因此若說這7場答謝演出純屬“無事生非”“多此一舉”,恐怕并不算冤枉他們。
有關報道中特別強調末場演出系由北汽捐助,言外之意前6場也會有企業贊助,這樣一來就可以避免社會猜疑和非議,從而說明紅基會并沒有動用社會捐款來辦這7場文藝演出。真是用心良苦啊!不過呢,你們有沒有想過,對這些演出的捐助不同樣是社會捐助嗎,僅僅因為是用途明確的專款專用就能把大家的批評聲音給消彌于無形嗎?再說啦,紅基會的職能里有拉贊助搞演出這回事嗎?
所以說,對于不搞生產不創造收入(不排除一些地方紅基會也辦有賓館等產業,但至于妥否另當別論)、主要靠取之于民(有善心有財力者)用之于民(困難群體)的紅基會,花費每一筆錢都應該慎之又慎,否則容易給社會以不好的口實。比如這7場文藝演出的贊助費,如果直接用于抗震救災,豈不更好?我想即便看過這些演出的各界人士,打一開始就沒有演出可看,也不會抱怨的。
說到這里就不能不重拾前一段的一個至今尚未有眉目的話題:有網友從CCTV-4新聞報道中記者采訪紅基會人士的同期聲中所言計算得到送往災區的一批帳篷每頂高達1萬多元,還有四川中江縣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到成都購買1萬元救災藥品卻讓開5萬元發票。對前者,中國紅十字總會宣傳處長竟然說經過調查沒找到接受CCTV-4采訪的那位官員,紅十字會也沒有人說過這樣的話--這種“說法”負責任嗎?因此我就想,紅基會和紅十字會有組織文藝演出這些精力,還不如用到調查清楚網友的疑問,早日給大家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上呢!
全國和世界各地善良的人們為抗震救災獻愛心,不圖“文藝演出”之類的回報,更關心這些錢物是否快速、如數到達了災民手里,是否切實起到了幫助災民度過難關的作用。作為紅基會以至紅十字會這樣的中介組織,應該集中精力把本職工作做好,款物透明、公開運作,讓大家放心,而不應該舍本逐末,搞什么文藝演出“答謝”--再說呢,這么多捐款捐物者,你7場演出感謝得過來嗎?既然感謝不過來,就沒準其中有愛攀比者心里不舒服,如此一來豈不事與愿違,反而人為“制造”不快,影響慈善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畢竟有時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沒有了大家都不覺得少,可有了就會有人計較是否公平合理了。(作者:鄭根嶺)
責編:陳瑋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