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奧運的一腔熱情正遭到某些西方媒體的冷嘲熱諷。美國《洛杉磯時報》21日用“整形手術”的比喻來譏諷北京為奧運會做出的努力,連印度媒體也學著西方的腔調稱“中國的表現有點像是一個過分熱情的公關公司”。(《環球時報》7月23日報道)
看到這樣的報道,我的感受可以用三點來概括:
其一,我們有氣度。把采訪權交給媒體,把判斷權交給民眾。這是在奧運報道中我們最該明確的態度。實事求是地說,《環球時報》能夠把外媒的這些“負面報道”原原本本的刊發出來,某種程度上已經顯示了中國人的氣度。各國媒體的價值觀、新聞傳播理念有很大差異,我們既不可能、也沒必要試圖改變外國媒體的“口味”。中國人把主要的精力還是放在辦好奧運上,埋頭做好自己的事,打開大門歡迎朋友,也歡迎對奧運的品評。
其二,我們有準備。奧運會對于中國來說具有怎樣的意義,外國人也許永遠不會明白。世界人口第一大國歷史上第一次辦奧運會,中國人怎么能不想辦好?怎么能不想讓世界人民感受中國人民的熱情?怎么能不想讓奧運盡善盡美?可是,隨著奧運會的臨近,國際上一些反華勢力卻加緊鼓噪,各種各樣的“抵制”雜音噪音始終沒有間斷過。這其中,有因價值觀、文化理念不同而導致的認識偏差,也有對中國根深蒂固的偏見,中國人民對此有思想準備,不會因為別人說了什么就暴跳如雷。
其三,我們有自信。因為是初次舉辦奧運會,沒有經驗,又因為我們太想辦好奧運會,因此在奧運會的籌辦組織過程中,不排除存在過猶不及現象的可能。但是,同時也要看到,目前為止,本屆奧運會的籌辦工作是非常成功的,并且得到了國際奧委會的高度評價和大多數持客觀態度的外國媒體的充分肯定。有北京奧組委的精心籌備,有全國人民的真心支持,有三十年改革開放積累起來的物質基礎,北京奧運的一切準備工作都已經按計劃完成,工作質量,更是被國際奧委會譽為“黃金標準”。我們完全有能力、有信心成功舉辦這屆奧運會。
經歷了這么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人民已經見多識廣,面對少數外媒的嘲諷,我們不會惱羞成怒,也不必太放在心上,更不會改變對境內外媒體的開放政策。我相信,對個別外媒嘲諷的最好回應,就是中國人全力為世界奉獻一場平安、歡樂的體育盛會。(馬龍生)
責編:陳瑋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