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發育行為兒科主任章依文說,每學期開學初,往往是“拒絕上學癥”或“學校恐怖癥”的高發時期,因為經歷了一個寬松的假期和無憂無慮的日子,心理得到一定的調適,一下子要面臨緊張的學校生活,這鮮明的反差造成孩子們對開學存在心理陰影。其次,老師的更換,升學和轉學以后學校環境、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和教學方式的改變,都可使一些適應能力較差的兒童出現“拒絕上學癥”。
據國外報道,“拒絕上學癥”在所有學齡兒童中的發生率約為5%,中學生的發生率為1%左右。我國學者曾經在260例情緒障礙兒童中,確診13.8%為“拒絕上學癥”。“拒絕上學癥”可發生于所有學齡期,但較好發于5~7歲和10~11歲。
“拒絕上學癥”的癥狀表現常常是上學日的早晨最明顯,而過了上學時間或呆在家里,一系列癥狀都會消失。家長如果再次提起上學,則癥狀又出現。突出癥狀就是以各種理由推諉不去上學,或不能在學校待上一整天。
最常見的主訴不是焦慮、緊張、不愉快,而是軀體癥狀,如頭痛、頭暈、腹痛、惡心、嘔吐、出汗、尿急等。正是由于這些軀體癥狀,導致父母帶著孩子反復就醫,卻又難以發現任何異常,進行有效的治療。這些兒童常伴有明顯的情緒障礙或行為障礙,如特定的恐怖,情緒不穩定,睡眠異常,同伴交往障礙,膽小拘謹,過分敏感,行為退縮等。“拒絕上學癥”兒童并沒有學習困難,學習成績一般都不差,可在中上水平。
學業壓力大并不是導致“拒絕上學癥”的主要原因,但可以促使一些有發病危險因素的易感兒童發病。相反,一些學習有困難,成績不佳,經常遭老師和同學指責的兒童并不一定患“拒絕上學癥”,他們仍然愿意去學校。
面對已經有“拒絕上學癥”征兆的兒童,家長要充分了解拒絕上學的原因。不要武斷地認為孩子沒有病,只是想偷懶、逃學;也不要粗暴地打罵逼迫孩子去上學,而要與孩子心平氣和地交流,理解孩子的感受;與學校老師、同學溝通了解情況,或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子進)
責編:陳瑋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