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淑娟
1 緣起——《廊橋遺夢》
受《廊橋遺夢》的影響,去年暑假,福州一中3位學生鄧霄明、卓澤陽、林睿對廊橋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們上網查了查,了解到我國現存木拱廊橋不到110座,主要分布于閩浙兩省偏遠地區,其中貫木拱廊橋因其結構復雜、技藝精湛,被稱為世界橋梁史上的“活化石”。壽寧縣擁有木拱廊橋21座,其中19座為貫木拱廊橋,數量在全國同級縣市中遙遙領先,形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貫木拱廊橋群。他們萌發了了解、研究廊橋的興趣,他們請教了張群林老師、李林川老師、唐碧云老師,得到老師的鼓勵。于是,他們決定成立課題組進行研究。
卓澤陽的舅舅在壽寧掛過職,卓澤陽向舅舅請教。舅舅告訴他,壽寧的廊橋很多,城關和鄉間都有,其中鄉間廊橋基本是“原生態”的,當地人覺得很平常,并不認為有什么價值。如果他們感興趣,可以去看看。卓澤陽得知后很高興,馬上向戰友通報。卓澤陽建議利用暑假去壽寧實地看看,得到指導老師的認可,大家分頭準備。
考慮到廊橋具有旅游開發價值,必須有GPS系統對廊橋位置進行準確定位,小組成員多方努力,終于借到了一部裝備GPS的旅行車。他們通過卓澤陽的舅舅聯系到壽寧廊橋博物館館長龔迪發。備足藥、水、皮尺、相機等工具,2008年7月25日,在張群林老師和李林川老師的陪同下,課題組成員向壽寧進發。
2 考察——驚喜、艱辛和感動
到達壽寧的當晚,龔館長帶他們看了壽寧城關的兩座廊橋——仙宮橋及升平橋。這兩座橋都是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位于城關人口密集地區。廊橋以兩岸的兩塊大石頭為基座,雙坡頂把橋搭建成一座狹長的廊屋,建筑風格與附近的民居相仿,二者融為一體。夜晚,民居的燈光把橋映襯得如仙境般美輪美奐。走進廊屋,老人搖著蒲扇,坐在木凳長椅上納涼、聊天,孩子們則在橋上追逐嬉戲。這片和諧的景象深深感染了同學們,初次謀面,他們就深深地愛上了悠遠的廊橋。
第二天的主要行程是探訪鄉間的廊橋。鄉間的廊橋與城關的不同,沒有紅紅綠綠的油漆,都是原木的本色,和周邊的青山綠水格外協調。
在壽寧縣芹洋鄉,走過一條雜草叢生的小路,他們看到了一座橋——長瀨溪橋。這座橋一頭靠著進山的道路,另一頭卻是一片石壁,根本無路可走。在這樣的地方建橋何用?同學們深感疑惑。詢問龔館長才得知,長瀨溪橋原本不在這里,只是由于舊址處要修建水壩,為保護整座橋,才將原來的橋整座拆了,遷移至此。“可以將整座橋拆了再搬到別的地方,用原來的建橋木材再建一座橋,這恐怕只有木拱廊橋才做得到吧!”木拱廊橋讓同學們見識了它的獨特性。
鸞峰橋是國內現存單拱跨最大的木廊橋,橋長47.6米、寬4.9米,拱跨37.6米。為了拍攝橋基的構造,兩位男生手腳并用,從河邊的巨大巖石間攀爬過去,差一點滑到河里。所幸安全到達橋下,成功地仰拍了橋的結構,留下了珍貴的圖像資料。
這天,他們走訪了9座橋。不了解鄉間環境,他們3個穿著短袖短褲,手腳被茅草劃得“傷痕累累”,還被山里的蚊子咬得一片紅腫。野外考察的艱辛,他們有了切身體會。
吃晚飯時,龔館長告訴他們,明天要去拜訪全國惟一在世的主墨橋匠鄭多金。傳統的木工在制作和設計一個物體時,都用黑墨來設計,其中主要設計者被稱為主墨者。為了更好地與老人對話,他們連夜查看現有的廊橋資料及論文,工作到凌晨3點。林睿說,他們的悉心準備讓第二天的訪問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他們仔細對比了廊橋的圖片,發現橋支撐結構的受力點——“大牛頭”都往外凸出一小截。這體現了怎樣的建造工藝?已經發表的論文語焉不詳。他們詢問了鄭多金老人,老人告訴他們,這是給“大牛頭”加固用的榫卯,抵擋風雨侵襲,延長使用壽命。傳統工藝這么注重細節,這也是壽寧廊橋從明清年間保留至今的一大原因吧!
楹聯是橋屋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同學們發現,每座橋上都有墨書的楹聯。歷經歲月洗禮,有的墨跡已模糊不清。在現場整理抄寫楹聯時,他們發現,房梁與房梁之間的上下聯內容不對仗。他們仔細觀察、記錄,終于發現了廊橋房梁楹聯的分布規律:楹聯以最中央房梁為中心,向橋屋兩端房梁對稱分布。這讓他們大開眼界。以往的研究并無此記錄,這是他們的一大發現。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