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再加工:80后的另類童話
現在,只需在各大搜索網站上輸入“《小蛆蟲找媽媽》”,就可以看到一個名為“土根”的80后創作的近20幅情景漫畫圖。畫作中,一只涂著大口紅的蒼蠅,從糞坑中旋轉飛出……漫畫正下方是附帶拼音的充滿童稚感的文字介紹:“暖和的春天來了,萬物都蘇醒了。蒼蠅媽媽睡了一個冬天,也醒來了。她從泥洞里爬出來,嗡嗡的飛到廁所里,在大便上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圓圓的卵。”從第二幅畫作起,連續十幅情景漫畫圖都出現了蠕動的小蛆蟲,它們通過接觸、認識蟯蟲、線蟲、蚊子和屎殼郎,一次次不氣餒地尋找自己的媽媽……
羊城晚報記者通過網絡聯系到該漫畫的創作者“土根”。“土根”表示,自己是一名剛入社會工作的八零后,并非藝術生,但從小熱衷美術,喜歡看動畫片,閑時會畫畫、創作。“去年,我從網上無意中看到一篇叫做《小蛆蟲找媽媽》的文字,當時就想到了《小蝌蚪找媽媽》,很想把它畫成另類兒童畫。于是,我在一種‘沒怎么想好就下筆’的狀態下,構思草稿,并在一個多月后出成稿,首發在自己的博客上。”
老師猛批:這是對孩子精神的污染
自《小蛆蟲找媽媽》的圖文在“土根”個人博客上發布,這份“杰作”就開始被網友們瘋狂轉載,而社會各界的“鮮花”與“雞蛋”也隨之而來。
據騰訊大秦網的統計,在該網站瀏覽過《小蛆蟲找媽媽》圖文的網友中,有740位填寫過個人讀后感,其中有42%感到“憤怒”,33%感到“無聊”,17%覺得“搞笑”,剩余的情緒有“高興”、“感動”、“同情”、“難過”、“新奇”等。此外,有41%的網友認為《小蛆蟲找媽媽》是“無聊網民的發泄而已”,有34%的網友建議他人“吃飯時別看”。
不少學齡兒童通過網絡也能看到《小蛆蟲找媽媽》的圖文。“有看過,很搞笑,”小學六年級學生小齊想想又補充道,“但看多了會犯惡心,現在的課文大多要背誦,要是讓我也來背這樣的文章,我寧可多背幾首唐宋古詩詞好了……”作為一名6歲孩童的家長,鄧女士認為,雖然自己長期接觸網絡語言,對于《小蛆蟲找媽媽》這樣的文字也可以理解,但作為一個母親,建議必須將這樣的讀物從孩子可接觸的事物中過濾掉。
羊城晚報記者還采訪了多位小學語文教師,他們普遍認為,《小蝌蚪找媽媽》內容健康,既有童話性質,又能普及科學知識,符合兒童的口味:小朋友讀起來,有趣味性、能長知識,還有美的享受。但《小蛆蟲找媽媽》純粹是惡搞,從對孩子精神污染的角度來說,它與限制級的日系漫畫并沒太大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