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衰退看嘴型“聽”話
7年前,夏穎跟隨父母從河南老家來京打工,在朝陽區開始了借讀生活。
小學期間,她的學習成績十分出色,在朝陽區舉辦的藝術節中榮獲過朗誦比賽三等獎,書法比賽一等獎。
進入初中后,夏穎漸漸發現,課堂上總聽不清老師講話,課下同學見面打招呼也總聽不見。初一下學期,王夏穎把這一情況告訴了媽媽,經過醫生檢查后,她被確診為感音神經性耳聾,目前這種疾病在國際上沒有辦法治愈。
“確診后,我沒少哭過,倒是夏穎表現得比我們堅強!”王媽媽說,女兒的聽力損傷是在老家患感冒時注射過多抗生素藥物引起的,醫生說耳蝸已大部分壞死。盡管媽媽帶著夏穎四處求醫,但聽力還是不斷下降。雖然家里的收入僅靠王媽媽在一家超市當導購維持,但媽媽還是湊了一個月的錢為夏穎買了兩只最便宜的助聽器。
這個豆蔻年華的女孩,目前聽力高頻率損失已經非常嚴重,“120分貝”成為了她的聽力識別底線,別人必須貼著耳朵跟她說話她才能聽清,距離稍遠一些,就只能靠讀別人的嘴型來判斷說話內容。受聽力影響,她開始出現發音不清的狀況。
熬夜讀書彌補聽力不足
“疾病是老天用來考驗我的一塊頑石,我一定會用盡全力去戰勝它。”夏穎將這句話寫進日記里,她需要用這樣的灑脫來鞭策自己。與此同時,幫助她的還有五路居一中的老師們。
學校得知王夏穎的病情后,將她的座位調到了第一排,老師們講課時也盡量站在她旁邊。即使這樣,她上課時還是聽不太清。堅強的夏穎,看見老師張嘴,卻聽不清老師的聲音,她急哭了。
怎么辦?擦干眼淚的王夏穎開始加長預習時間,這樣就使自己更熟悉老師所講的內容,利于自己聽清和理解。自此之后,王夏穎的小屋內,半夜12點之前從未熄過燈,有時困得她眼睛都睜不開了,便用涼水沖臉,接著看書。在學校,但凡遇到不懂的地方她就去問老師,課間常常把老師從班里追到辦公室,以至后來老師們都習慣了課后等王夏穎提問。
班主任張曉花說,王夏穎患病后,學習比以前更刻苦了,成績一直穩定在年級前5名。
讓張老師最感動的是王夏穎的樂觀和堅強。2008年,因為特殊原因,地下室不讓住人了,一家人只好暫時離開,一個月內搬了4次家,最遠的一次住到了清河。為了不耽誤學習,王夏穎每天早上不到5點半就從家里出發,晚上還要堅持學習到凌晨。老師們都很擔心王夏穎的身體,可王夏穎卻樂呵呵地安慰老師:“這點困難不算什么,我照樣能考第一!”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06-09四個家庭以車為家 “面包車蝸居族”現身杏林
- 2010-06-02未來造棟便攜式摩天樓 帶著"蝸居"自由搬家
- 2010-05-28汪金權:“蝸居”山鄉任教22年 新時期的師德模范
- 2010-05-26在“天上人間”唱“蝸居小調”玩的是啥 “誰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