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至五年 能否切斷根深蒂固的利益鏈
此次教育部提出10項治理擇校費具體措施,家長和社會輿論普遍表示贊成和歡迎。有專家認為,這是教育部首次明確治理義務教育階段擇校費問題的時間表,表明了教育部門治理擇校費的決心。這是對問題的正視,也是一種承諾。
但是,很多人仍感覺三至五年治理擇校費的前景不容樂觀。人們擔心,治理了擇校費,會不會還有“捐資助學費”“贊助費”“借讀費”;面對巨大的利益黑洞,治理目標會不會很快成為泡影;究竟有多少根治措施;3到5年時限之后,會不會出現一批虛假的數字報表……
大家表示擔憂的根本原因在于,一直半明半暗存在的擇校費,家長和學校心知肚明,又心照不宣。專家認為,擇校費的存在,其實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其背后隱藏著一條灰色利益鏈條。如果不敢觸動其背后的利益集團,治理擇校費就是一句空話。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學校、教師、上級教育主管部門都是這個鏈條上的獲利者,有的學校把“擇校費”直接納入小金庫,上級主管部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學校則用來改善教學條件,甚至發放教師福利;有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將“擇校費”納入專項賬戶,參與擇校費分成,然后返還給學校,變相抵消教育經費,減輕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
與此同時,由于家長成為這個灰色鏈條上的弱勢群體,使治理擇校痼疾缺失了來自社會的監督。北京一位姓肖的學生家長認為,對于擇校和其他亂收費,學生家長只能被迫接受,誰也不愿得罪老師和學校,從而影響孩子的升學和未來。還有家長反映,即使學校設立了“家長委員會”,也起不到監督作用。“學校肯收自己的孩子就不錯了,有哪位家長敢在擇校費這個問題上跟學校較真呢?”
教育部在指導意見中要求,要禁止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以任何名義和方式收取擇校費,堅決切斷收取擇校生與獲得利益的聯系,已經指出了擇校亂收費難治的根本。
熊丙奇說,近年來擇校費鏈條為什么不斷膨脹,關鍵是沒有解決好權利制衡的關系。“希望全國人大加強對教育主管部門在義務教育投入方面的監督,促進教育均衡,狠下心來,抽絲剝繭,真正切斷擇校背后的利益鏈條。”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11-04網友建言教育部:根除不了擇校可否問責地方政府
- 2010-11-02教育部首次明確要求5年內治理好擇校亂收費
- 2010-10-25尖子生作文中嘆"前途渺茫" 壓力源自父母和擇校
- 2010-10-25“擇校風”刮進幼兒園 家長帶1歲半娃“拜師”
- 2010-06-09從幼兒園到高中 一路“擇校”要花20萬 家長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