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之力難承社會之重
——教師增加額外負擔,教師自身能力也不足以應對各種成長危機
毫無疑問,“愛心家庭”的存在,對于安撫農村寄宿生,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遠離父母的寄宿生活,功不可沒。但不少“愛心家長”卻有著一些擔憂。
在邵武城郊的越王小學,教務處副主任刁紅明已經當了7年的“愛心爸爸”。他說,如今,對于早上7點半去宿舍查看孩子們的內務、午飯時去食堂看看孩子們吃飯情況、晚自習放學后再去宿舍,甚至晚上輔導完作業還要哄睡這樣分文不取的“額外”工作,他早就習以為常,但心里依然有生理和心理兩根“高壓線”——即生病與叛逆。
“有一回半夜11點多,聽說一個孩子發高燒,我跳下床就往學校跑,趕緊把孩子送醫院。”刁紅明說,還有一次凌晨1點,有個學生溜出學校去打電子游戲機,他連夜拉著巡警一起找,最終把他找回來了。
“說心里話,面對這些情況,我感覺既氣憤又內疚,還很無奈。哪個孩子生病了不希望爸爸媽媽就在身邊照顧?哪個孩子在心理發育的時候不希望能得到爸媽的指點?這些,我們做老師的是永遠替代不了。”刁紅明說。
據省教育廳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省農村小學生數量為108472人,其中農村小學寄宿生為50879人,將近一半。
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我省也出臺了多項舉措,加大對農村寄宿生的關懷。如,對農村中小學寄宿生進行生活費補助,改善農村寄宿制中小學宿舍條件等。但是,當前全省針對農村寄宿學生的關愛大多還停留在物質關愛上。“像邵武的‘愛心家庭’、將樂的‘幸福成長’工程這樣的創新做法已經先行一步,兼顧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值得推廣。”
即便是“愛心家庭”,如今在推廣的過程中也遭遇瓶頸。
一些校長表示,農村教師本來教學負擔就重,現在還得利用業余時間來照顧這些孩子,上級部門并未有相應配套資金用于扶持這項工作,學校也無力在福利待遇方面給予補貼,“僅有的‘好處’,也只是在評先評優時得以體現。”
雖在采訪中,這些農村教師對此大都少有怨言,但教育部門有關人士坦言,這不利于這項制度的全面推開。另外,缺少專業心理輔導師、教師自身能力不足以應對各種成長危機,也是邵武市不少開展“愛心家庭”實踐的學校所擔憂的。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1-17糕點店老板公交站擺放“愛心凳”網友齊贊貼心
- 2013-01-16讓藏胞喝上愛心泉 11歲的博涵要捐壓歲錢打井
- 2013-01-15“愛心正能量”寧化縣網上捐贈活動踴躍進行
- 2013-01-15花季少女病重無錢醫治 本網報道引各方愛心相助
- 2013-01-14冬日里的暖流“愛心阿姨”上門送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