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小伙“撐不下去” 讓我們一起幫幫他●追蹤
泉州約有5.5萬學齡留守兒童 關愛留守兒童期待破局
小冉在父親的攙扶下散步鍛煉,他從小渴望的就是這樣的父母的愛和關懷。這也是數千萬留守兒童共同的心聲。(石勇 攝)
“為什么他們的爸爸媽媽都在身邊,我的爸爸媽媽卻不在?我要去找我的爸爸媽媽!”五年前,因為非常想念在泉州務工的父母,剛上初二年的留守兒童小冉輟學,只身來泉。當他終于實現多年愿望與父母一起生活時,卻發現一切與他想象中的幸福生活相去甚遠,他選擇逃避。
在小冉身上,我們看到了留守兒童之殤。“父母在遠方,身邊無爹娘,讀書無人管,心里悶得慌,安全無保障,生活沒希望。”一則順口溜,反映出許多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據今年5月全國婦聯發布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37.7%,占全國兒童21.88%。記者綜合泉州大開元寺扶貧救災公益協會、鯉城區志愿者協會等多個部門的統計數據獲悉,目前全市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約為5.5萬人。
留守兒童超過6000萬 學齡前規模快速膨脹
根據《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數據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37.7%,占全國兒童21.88%。與2005年全國1%抽樣調查估算數據相比,五年間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增加約242萬。
《報告》指出,學齡前農村留守兒童(0-5歲)達2342萬,在農村留守兒童中占38.37%,比2005年的學齡前農村留守兒童增加了757萬,增幅達47.73%。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規模為2948萬,與2005年相比共減少315萬。而大齡留守兒童(15-17歲)占農村留守兒童的比例為13.32%,規模達813萬,比2005年減少了199萬。可見五年間,學齡前留守兒童規模快速膨脹,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減少,大齡留守兒童規模明顯收縮。
留守兒童多集中在中西部勞務輸出大省
留守兒童的分布很不均衡,《報告》指出,留守兒童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廣東、湖南等勞務輸出大省。其中,四川、河南的農村留守兒童規模最大,占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比例最高,分別達到11.34%和10.73%;安徽、廣東、湖南的農村留守兒童規模占全國百分比也很高,分別為7.26%、7.18%和7.13%。
此外,從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所占比例來看,重慶、四川、安徽、江蘇、江西和湖南的比例已超過50%。可見,農村留守兒童廣泛分布于中西部省份。
1/3與祖父母居住 隔代照料面臨挑戰
調查顯示,46.74%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在這些孩子中,與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67%;有10.7%的留守兒童與其他人一起居住。值得注意的是,單獨居住的留守兒童占所有留守兒童的3.37%,雖然這個比例不大,但由于農村留守兒童基數大,因此,單獨居住的農村留守兒童人數高達205.7萬。
農村留守兒童不同的監護人對其接受教育的機會和未來發展都會產生不同影響。數據顯示,母親外出,單獨與父親一起居住的留守兒童未按規定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最高,達5.12%;父親外出,單獨與母親,或與母親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未按規定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均較低,分別為3.13%和3.11%。
所有隔代照顧留守兒童的祖父母,平均年齡為59.2歲,56%的年齡在60歲以下,絕大部分在50-59歲之間,甚至有12%的祖父母年齡在50歲以下。但是,隔代照料農村留守兒童的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很低,絕大部分為小學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過學。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祖父母在撫養和教育留守兒童時面臨諸多的困難和挑戰。
問題:教育欠佳
父母監護是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因素。由于與父母長期分離,親情缺失,家庭教育弱化,留守兒童的生活質量、生理和心理健康狀況、成長環境均比受父母監護的兒童差。調查表明,留守兒童最大心愿就是與父母團聚,使自己不成為留守兒童。
心理專家認為,家庭教育是每個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啟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留守兒童”基本缺少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與父母的長期分離,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體由父母變成了其他撫養人,其中絕大多數是祖輩,還有一部分是其他的親戚。另外,學校教育缺乏針對性,忽視“留守兒童”群體的特殊性。
農村基礎教育師資薄弱,一般學校除了智育教師之外其他諸如德育、美育教師比較缺乏。教師大多身兼數職,專職行政人員比較少,基本沒有專門的心理教師、生活指導教師,所以只能實行大眾化教育,不能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懷。“留守兒童”由于家庭的缺陷大多在學校表現不積極,性格孤僻成績較差,很難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一個更需要特殊關懷的群體卻也正是學校和老師放逐的對象。
案例:自卑感強 拒絕上學
木木,9歲,小學三年級學生。父母親忠厚老實,外出打工。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教育,木木經常感到孤獨無助,遇事畏縮不前,自卑感強,不善于跟同學相處,在校內外表現差,學習成績低下。
這學期開學初,木木先是沉默寡言,后來拒絕上學,在爺爺奶奶的強迫下到校后,又表現得暴躁沖動,攻擊性強,引起同學們反感,老師也感覺施教困難。
經心理咨詢發現,由于祖孫難于溝通,親情淡薄,木木在身心方面缺乏應有的照顧和愛護,因此倍感孤獨與失望。他羨慕其他同學,卻又得不到同學理解,甚至遭受歧視孤立,因此非常期待關愛和親情。
缺乏安全感 生氣就推課桌
花花,8歲,小學二年級學生。父母親在江西打工,每年僅回家一次,花花留在泉州與奶奶為伴。幾年前,花花的弟弟出生,弟弟隨父母在江西生活,花花因此覺得自己是沒人要的孩子。
她非常焦慮,沒有安全感,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據花花老師介紹,花花性格較為孤僻、急躁,在學校上課時,因不懂如何與人溝通,時常把班級的課桌推翻,通過暴力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
破解:完善社區教育監護體系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張東華認為,因為留守兒童與父母的長期分離,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學校教育忽視“留守兒童”群體的特殊性而缺乏針對性,政府部門對“留守兒童”關注不夠,這三個主要因素導致“留守兒童”的教育缺失。
因此,首先呼吁婦聯、工會、學校和派出所攜手,建立和完善社區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監護體系,發現問題及早處理,并告知他們的法定監護人,督促監護人對孩子進行教育、指導,定期督促外出務工家長經常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生活、思想情況。定期免費舉辦各種形式的老年培訓班,把老人集中起來學習一些簡單的知識,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從而使他們更好地承擔起教育孫輩們的職責。
其次,建議用強化的學校教育彌補他們弱化的家庭教育,建立和健全“留守兒童”檔案,配備專門的心理輔導老師,解決他們平時生理心理上的一些問題,讓他們也能跟其他兒童一樣感受到關愛和重視。定期與“留守兒童”的父母聯系和溝通,匯報留守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督促家長更多關注孩子成長。同時, 學校還可以教育和發動全校學生,積極團結幫助留守同學,為他們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氛圍和環境。發現心理問題較嚴重者,及時轉介給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干預。
記者從泉州大開元寺扶貧救災公益協會、鯉城區志愿者協會等機構了解到,目前全市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約為5.49萬人。今年初,以上兩家單位聯合發起《泉州留守兒童心理援助》項目,并多次開展關愛活動。
名詞解釋:留守兒童
本文所指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的農村地區,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
本文所指流動兒童是指隨務工父母到戶籍所在地以外生活學習半年以上的兒童。
兒童年齡界定在18歲以下(0-17歲)。
(早報綜合報道)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0-08南安市點亮留守兒童“微心愿”
- 2013-09-22漳浦縣環保局開展"中秋"關愛留守兒童活動
- 2013-09-17華安馬坑鄉創新管理 讓留守兒童空巢老人不孤單
- 2013-09-16關愛留守兒童志愿服務活動走進武平湘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