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幾度罷官,他都是一到家,便一頭忘情地投入栽花種樹的勞作中?他的詞,為何滿紙山川之美,草木之秀,令人心動神馳?
辛棄疾與自然的相處之道及其生態觀
◆辛棄疾忘情的勞作,讓帶湖一域遍是松竹,在這為山水增綠的過程中,他也逐漸擺脫了受侮罷官的郁悶,尋得了新的快樂。
◆辛棄疾特愛梅花的“孤標”,盛贊梅花繼菊花之后,斗霜傲雪,為天地增色,高揚起清峻之氣,凜然之概。
◆辛棄疾經常踏雪尋梅,不是為賞花,而是專為探尋一種精神,一種情操。
◆辛棄疾對青山更是愛得如癡如醉。他愛青山,也深信青山愛自己,青山是他今生今世又一難得的知己。
◆辛棄疾愛山愛水,愛樹愛鳥,更愛物類的多樣,物種的平衡和物類之間的真誠友愛、和諧相處。
◆“要物我欣然一處”,關鍵在消除物我之間的“機心”,而待以誠心。
一直以來,對辛棄疾的認識停留在“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軍事家、政治家”的層面上,卻不知道,對于生態,辛棄疾也有其獨特的見解,并留下大量好詞佳作。
辛棄疾以杰出的愛國詞,在我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傳世詞600多首,抒發愛國情懷的作品占2/3以上,數量之大,自有“詞”這種詩體以來,1400年間,尚無人能望其項背。辛棄疾的愛國詞,是我們民族永恒的精神瑰寶。
愛國是辛詞一大主題。生態則是辛詞的又一大主題。一冊稼軒詞,展卷讀去,從卷首到卷末,滿紙山川之美,草木之秀,讓人目不暇接,間以風雨之聲,鳥蟲之鳴,令人心動神馳。還有詞人與青山的深情對視,與蒼松的幽默調侃,與鷗鷺的真誠結盟,更有對白鷺的生態建議,讓人的心靈情懷,受到難得的洗禮和升華。辛棄疾的生態詞,是我們尤其應該珍惜的人文精華。
辛棄疾是我國最偉大的愛國詞人,也是我國最偉大的生態詞人。
忘情勞作,讓帶湖一域遍是松竹,在為山水增綠的過程中,尋得了新的快樂
萬字平戎策一卷種樹書
辛棄疾生活的時代,正值高度發達的兩宋文明遭受女真軍事集團野蠻摧殘,山河破碎,草木含悲。辛棄疾自幼受祖父教導,立志要“補天裂”,加之天賦極高,身健體碩,才兼文武,22歲即起兵抗金,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展現出“世不常有”的能量。曾親率50名義軍,于5萬金軍營中,一舉擒獲叛徒,同時號召萬人隨之歸附南宋,“壯聲英概”,震驚天下。26歲時,上書朝廷,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收復中原的戰略策略。幾任地方官,皆有卓越治績。南宋王朝卻“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對其平戎策置之不理,對其才華也長期棄置不用。辛棄疾一聲浩嘆,“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退隱山鄉,灌園種樹。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是現代著名詩人艾青的名句。摯愛祖國這片土地,自然摯愛這片土地上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育之以癡情,澆之以熱淚。這種情感,古今一也。然而“君恩重,教且種芙蓉。”既然不能以出將入相、決策于廟堂、廝殺于疆場的方式報效家國,那就為這片土地多種一株花,多栽一株樹吧。幾度罷官,辛棄疾都是一到家,便一頭忘情地投入栽花種樹的勞作中。
公元1181年,辛棄疾還在江西安撫使任上,仕途正走上坡,但已深感宦海風濤險惡,壯志難酬,于是這年春,他就在江西上饒選定一處山水俱佳、宜于種樹種稻的處所營造新居,以作隨時退隱的準備。辛棄疾吩咐具體負責修建的家人,新居內多種花草樹木,“要小舟行釣,先應種柳,疏籬護竹,莫礙觀梅。秋菊堪餐,春蘭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辛棄疾的預感沒錯,1181年年底,他即被免職,而帶湖新居也正好初具規模。從此,辛棄疾在帶湖居所一住十多年,“買山自種云樹,山下劚煙萊”,便成了他歸隱生活的主題。每日“并竹尋泉,和云種樹”,累了飲酒,酒醉即高臥云樹間,與大自然渾然一體,“醉里不知誰是我,非月非云非鶴”,只覺“露冷風高,松梢桂子,醉了還醒卻”。有時生病不能親自種樹,也不愿錯過良機,便及時請人代種:“夜雨北窗竹,更倩野人栽。”辛棄疾忘情的勞作,讓帶湖一域遍是松竹,在這為山水增綠的過程中,他也逐漸擺脫了受侮罷官的郁悶,尋得了新的快樂。“近來何處有吾愁?何處還知吾樂!”在辛棄疾眼中,平戎報國,完我金甌,確是志士之大樂,種樹漫坡,綠我河山,何嘗不是志士又一大樂呢!
公元1196年,辛棄疾57歲那年夏天,他的帶湖居所毀于大火,遂移居鉛山縣的瓢泉,他的種樹活動也由帶湖移至瓢泉。幾年前,辛棄疾已看中瓢泉,萌生結廬種樹之意,“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移居瓢泉后,他已有英雄老去,時不我待之感,急于種樹有成,一再感慨:“投老空山,萬松手種,政爾堪嘆:何日成陰?吾年有幾,似見兒孫晚!”“多方為渴尋泉遍,何日成陰松種滿!”他為一處所種松竹成活率不高而焦急,乞求這些松竹能因他的摯愛活下來:“孤竹君窮猶抱節,赤松子嫩已生須。主人相愛肯留無?”他為一處種竹成功而欣喜不已,特填詞以記之:“行穿窈窕,時歷小崎嶇。斜帶水,半遮山,翠竹栽成路。”
辛棄疾自21歲起兵抗金,到67歲去世,四十多年間,以從政效國不足20年,近30年都被當政者排斥家居。但辛棄疾并未消極閑居,而是移從政之熱誠,為種樹之執著,所到之處種得綠陰遍地,并在長期的種樹實踐中,逐漸積累起豐富的種樹經驗,他在一闋詞里,不無自豪地寫道:“種樹真成郭橐駝。”他這位“郭橐駝”不但自己種樹種得好,還熱情地向人宣傳種樹的美好與重要。西晉著名詩人潘岳任河陽縣縣令時,勤于為政,發動百姓于全縣遍種桃樹李樹,美化了縣域環境,增加了百姓收入,深受好評,河陽也被人們贊為“花縣”。辛棄疾在寫給正任江陵縣縣令的好友趙奇暐的詞里,鼓勵趙奇暐向潘岳學習,在縣域多種樹,而且要抓緊:“君要花滿縣,桃李趁時栽。”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1-27國學講堂:認識漢字“仁”
- 2013-11-27國學經典也可開發孩子智力潛能
- 2013-11-27國學講堂:認識漢字“勉”
- 2013-11-27“國學”中的書畫
- 2013-11-27小學自編“國學武術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