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福建日報3月4日訊(本網記者 )眼下,“家風”、“家教”正成為全國性的流行話題,家庭教育在塑造孩子的品德習慣、人生價值觀上的重要作用正逐漸深入人心。但近年來由于家庭教育缺位、錯位、不到位,導致一些青少年品德行為人格缺陷和社會責任感缺失,甚至引發不該發生的悲劇。
今天,還有太多的父母不明白,自己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究竟身負何責?如何家教才能讓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成才?泉州市積極探索實踐,從引導改變家長教育觀念入手,發動家庭社會力量參與,為破解家長們的這一困惑提供了思路。
愛就是放手讓孩子自由成長飛翔
“這幾年,給我最大震撼和收獲的是高一以來參加挑戰的‘20/20’項目。”上月底,在泉州五中國際班教室里,高三學生康雅琪打開電腦中密密麻麻的文件夾,告訴記者,項目 是通過網絡和美國 Middlesex School的學生一起探究,如何解決一些超越國界、影響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我選擇的問題是‘貧困’。”為此,她和同學們走進了福利院、貧困山村,陪伴老人、孩子,為他們走上街頭募款……
“我從小沒吃過苦,當看到殘疾的小孩、老人和貧困家庭,心里難受得想哭,就想為他們做點事。”康雅琪說,參與項目讓她似乎一夜長大,有了擔當的意識。
“我們想為社會公益事業出點力,最難的是持之以恒和父母的理解。”在一旁的吳海若同學說,作為高中學生,學習任務相對重些,而開展活動和社會實踐,必須占用時間。
帥氣的吳海若是泉州五中學生會副主席、學校青年志愿者協會創始人。他說,自己堅持一年多充當“閩臺緣”義務講解員就是對自己和父母的最大考驗。一邊要上課、備考雅思,一邊要大量學習掌握有關閩臺緣歷史知識等,還要堅持每周去講解。
“起初父母并不理解,但我以自己的收獲贏得了他們的支持。”海若自信地笑了。
“雅琪和海若所在的國際班共有40名學生,入校時的學習成績大多一般,且多較自我,缺乏愛心和擔當精神。”校長劉殊芳告訴記者,“但人是可以改變的,他們能脫穎而出,關鍵在于有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劉殊芳說,國際班作為我省多樣化辦學試點,所有課程、教學計劃以及和家長的溝通都圍繞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展開,放手給孩子空間,讓他們自己感受、計劃、實踐,提升。
截至目前,他們中已有18位被世界排名前100的名牌大學錄取,而且富有責任擔當和創新實踐意識,全班已為泉州貧困家庭募捐了20多萬元人民幣,為“結對子”的永春珍卿希望小學募集了大量的桌椅、書籍、書包等。
“‘愛,就是放手,讓孩子自由成長飛翔。’這句話對我觸動很大。”吳海若的母親王群慧告訴記者,當時自己不理解孩子并橫加干涉時,家長會上劉校長的這句話讓她轉變了家教理念,意識到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引導,而不是以愛為名的全方位保護和束縛,更不能用分數來判定孩子的成長。有了社會責任感,孩子才能走得更遠。
“孩子現已被悉尼大學錄取,還獲得高額獎學金。與其說是我們教育孩子,還不如說是孩子教育了我。”王群慧告訴記者,在孩子的“感召”下,她也在周末去做義工了。
校家企互動讓父母家教責任不錯位
戴樹平來自湖南郴州,和妻子一起在泉州嘉泰鞋業打工多年。每天一有空閑,他總要打開手機,刷新著一個QQ群。“這是學校為我們家長組建的QQ群,里面有很多教育孩子的知識,很管用。”
戴樹平8歲的兒子在泉州臺商投資區百崎中心小學讀二年級。百崎是我省唯一的回族鄉,隨著經濟發展、企業林立,外來人口越來越多,學校除了當地回族子女,還有來自祖國10多個省份、11個少數民族的400多個外來工子弟。
“家長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擁有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程度,如何讓家長履行家庭教育職責是件難事。”校長吳燦忠說,不少家長根本不懂也沒精力在乎孩子的家庭教育,要是學校多打幾次電話找家長,還會被掐斷電話。
“但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家教責任不能缺位錯位。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由學校來點燃科學家教的火種。”吳燦忠說。
2011年以來,學校把以往以“告狀”為主題的家校聯系,開成了家長教育課。學校和企業互動聯手,讓孩子進企業參觀父母親生產流水線,讓孩子知道父母的艱辛,懂得感恩,同時讓家長們了解孩子,與孩子共學習進步。
吳燦忠告訴記者,除了家長會,短信、QQ群、微信,還有專家講座、家長見面會現身說法……慢慢地,家長們有了可喜的轉變。
“《家長在孩子人生成長中的作用》講座對我很有啟發,”戴樹平說,由于自己以往忽略兒子的行為習慣
培養,孩子不時會偷懶說謊不做作業,自己也沒少揍孩子,但收效甚微。如今,他改變了教育方式,孩子也有明顯進步。
而在外來工子弟占生源83%的泉州市鯉城區第三中心小學,企業和學校、家長的聯動更加密切,學校進企開辦家長講座,企業學校聯辦親子活動、集團總裁走進校園和孩子們講勵志故事……
“以往一直覺得孩子只要成績好,其他都不重要。我的工作強度很大,過去很少跟女兒交流。”鴻星爾克集團員工曾榮是成都人,二年級把大女兒接來泉州,直接丟給學校。直到老師打電話來,才知道女兒和大多數留守兒童一樣,性格過分內向、靦腆。
“多虧家教互動活動,讓我漸漸明白了自己的責任,改變了觀念。”曾榮說,這兩年來,他盡量擠時間和女兒多溝通,多帶她出門,培養孩子的課余愛好。如今,女兒活潑自信,學習成績也提高了,前不久,還在泉州市少年拉丁舞比賽拿了二等獎。
眼下,在泉州眾多高科技園區、工業區、開發區等外來工子女集中的地方,家校企互動共同做好家庭
教育已成常態,企業也因此留下不少人才。
家長義工讓父母和孩子共向上
“春季要特別注意預防手足口病、麻疹等傳染病,感染上了,可就得進隔離室哦,吃飯都得從門縫中塞進去,難受啊!”2月25日下午4點,泉州晉光小學大講堂座無虛席,330多位四年級孩子正興味盎然聽著家長義工黃德志的《關于學校常見傳染病預防知識講座》。豐富生動的講解,配上活生生圖像,孩子們不時爆發出會心的笑聲。
“言傳不如身教。這次講座無論對我還是對我兒子收獲都挺大的。”黃德志告訴記者,上四年級的兒子坐第一排,聽得特別認真,回家后還說,為臺上的父親自豪,長大后要像爸爸那樣;而作為家長,他以實際行動,給孩子做表率。
黃德志是泉州市疾控中心主治醫師。“他是學校家委會的200多位家長義工之一。”校長黃加賢說,這
幾年學校和家委會形成合力,較好地轉變了以往重智輕德的家庭教育方式,注重孩子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正好家長們來自各行各業,不少都學有專長,可以充分整合資源,在讓孩子們多接觸,拓展視野的同時,促使家長自己做服務社會的表率。”家委會主任蘇澤海告訴記者,家委會的倡導,得到了家長們的響應,個個爭當義工。
連日來,記者看到,這里幾乎每天都有家長義工為社會為孩子做好事,他們不是在校門外或十字路口,協助交警維持交通秩序,維護過往孩子老人安全,就是幫助他人接送看護孩子等。“有的還幾年如一日,堅持每周進校義務為孩子傳授烹飪、葫蘆絲、書畫和籃球、乒乓球技藝等。”
“家長義工,不僅讓孩子們增長課外知識,更重要的是有效促使父母自己學習改變,身體力行引導孩子向上向善。”黃加賢說。
如今,家長義工活動正在泉州1000多所中小學全面開展,有的家長還攜手孩子一道積極參與社會各項公益活動。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04“酷雷鋒”更受孩子喜歡
- 2014-03-04“熊孩子”闖禍是一堂安全教育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