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來圣人知多少(圖)
另外,歷史上還有許多文人雅士所喜聞樂道的“圣”。諸如杜甫“詩圣”,曹植、劉楨、韓愈號“文章之圣”;西晉衛協、張默,南朝陸綏,北齊楊子華,唐吳道子,明沈周和清王翬,皆號“畫圣”;漢魏張芝、皇象、鐘繇、索靖,東晉王羲之,南朝王志,皆號“書圣”;漢末韋誔號“筆圣”,張芝與唐張旭號“草圣”(草書之圣),明李東陽號“篆圣”(篆書之圣),唐楊惠之號“塑圣”(雕塑之圣),三國嚴子卿、馬綏明號“棋圣”,清黃霞、范世勛號“弈圣”;孔子、陶淵明能飲而不亂,號“酒圣”;李白醉中不妨詩文,號“醉圣”等,以及民間崇拜的關羽、岳飛稱“武圣”,扁鵲、張機稱“醫圣”,張衡、馬鈞稱“木圣”,又稱“巧圣”等,泛載于典籍,多數已廣為人知。近代揚州人方爾謙善作楹聯,被稱為“聯圣”,為民國最著名的一“圣”。
近一二十年,人物傳記之書層出不窮,一些歷史人物被“圣”化,新的“圣”號時有所見。如孫武被稱為“兵圣”,司馬遷被稱為“史圣”,南唐后主李煜被稱為“詞圣”,《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稱為“藥圣”(舊有“藥王”之稱),《徐霞客游記》作者徐弘祖被稱為“地圣”;春秋時越國謀臣范蠡功成身退,經商致富,被稱為“商圣”;漢武帝時宮廷弄臣東方朔滑稽多智,被稱為“智圣”等,都是今人創造,或許將“流為丹青”。
從古到今,“圣人”何其少,諸“圣”何其多。然而世人心理,“圣人”雖少猶嫌其多,諸“圣”雖多猶嫌其少,故造“圣”者頗有其人。康有為之后再無“圣人”,而諸“圣”則不乏后繼。其中意味,耐人尋味。(萬芳珍作者系江西南昌大學歷史系教授)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