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農:“斷章取義”諸法
既然鄭國方面如此迫切陳詞,魯方也就同意了,于是文子賦《采薇》(這也是《小雅》里的一篇)之第四章:
彼爾為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他的意思說,那么我們就再跑一趟吧,這里重點取“豈敢定居”一句之意。既然魯國答應了自己的要求,于是“鄭伯拜”,表示感謝,魯文公答拜,很有禮貌。
《左傳》里像這樣賦詩言志的記載甚多,那時的政治家實在風雅。《漢書·藝文志》關于《詩經》寫道:
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當揖讓之際,須稱《詩》以諭其志。蓋以別賢不肖而觀盛衰焉。
借用詩句表達意思正是“以微言相感”的絕好辦法,意思表達得很委婉,同時也能顯示自己的文化修養,樹立本國的形象。在那個時代,政治家特別是外交官非十分熟悉詩三百而且能靈活運用不可。孔夫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又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可知在孔子的教學設計中,熟讀《詩經》、學會“斷章取義“乃是一門重點課程。
二
教育家孔夫子經常同他的學生們談論《詩經》,涉及許多問題,訓練“斷章取義”的功夫亦在其中。
《論語·八佾》里有一段說起孔夫子的高足弟子卜商(子夏)向老師請教,交談中顯得很有心得,于是大大得到夸獎——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可與言《詩》已矣。”
孔子認為卜商那句“禮后乎?”的問題問得好,說明他讀《詩經》大有心得,對自己也頗有啟發。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