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章取義”賦詩言志的辦法后來在外交等場合已不再通行,于是就有人把類似的手段用于自己寫詩,這方面的一大先驅是漢末的曹操(字孟德,155~220),他那首著名的《短歌行》大部分詩句是他自己寫的,也從《詩經》里借用了幾句,其詩如下: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里二第章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兩句出于《詩經·鄭風·子衿》,“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兩句是曹操自己寫的,后四句又完全照抄《詩經·小雅·鹿鳴》。這種寫詩的方法是有點特別的,而實出于先秦“斷章取義“賦詩言志的傳統。在現實的政治生活中這一傳統雖然后來漸漸中衰了,而士大夫仍然習慣于巧妙地借用人們熟悉的前人成句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曹操這里的高明之處在于借用本來不相干的兩段《詩經》以表達自己求才不得時之思賢若渴和求得賢才后的熱烈歡迎,為了充分表達自己的“志”,中間又完全根據自己的意思補了兩句,從而形成了意思相對完整的句群。
這個極富創意的辦法是前無古人的。后來流行的借句(在自己寫的詩中借用前人的詩句)以及集句(從各處摘取前人詩句拼成一首新的詩作),大約都從這里得到了某種啟示和鼓舞,而均有“斷章取義“之遺意。
借句也就是從前人作品中借用現成詩句的辦法,一般也只借用一兩句,有時加以說明,也有不說明的。中國古代流行“言公”的觀念(前人作品已成公共所有,人人得而用之),借用一兩句略近于運用成語典故,不構成道德上的問題。
借句以巧妙、出新為上,歷來多有高手。北宋詩人林逋(字君復,謚“和靖先生”,968~1028)有一首著名的《山園小梅》詩道:
眾芳搖落獨鮮妍,占斷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其頷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極其有名;后來南宋詞人姜夔有兩首自度曲,一作《疏影》,一作《暗香》,即由此而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