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將--咚將--得兒咚將--",一陣鐃鈸響,幾聲咿呀腔,男女老幼就搬著小凳扶將著趕過來了。待大家稍稍坐定,一記鑼聲"咣--",臺下觀眾便一個個屏息凝視,隨著劇情,大家或喜或怒或怨,或擊腿,或扼腕,有的還隨鼓板哼上幾聲。到精彩處,臺上鐃镲聲聲緊,臺下掌聲陣陣高,演員、觀眾共同陶醉在一個奇異的世界里……這就是羅卷戲曾經的魅力。
羅卷戲俗稱喇叭戲,是由"羅戲"和"卷戲"這兩個中州大地的古老劇種融合而成的。羅戲和卷戲能融為一體的原因之一,是其唱調多同是宮調式,間或有徵調式,音域在中音3到高音1之間。其唱腔粗獷豪爽、奔放高昂,具有典型的北方戲曲音樂風格。羅戲和卷戲的發源時間與發祥地都無從可考,從當前可以見到的史料中我們僅能看到羅卷戲演出的一些情況。從清康熙、乾隆年間的一些史料資料考證,羅戲在康熙年間曾經很興盛,群眾對它們非常喜愛。但清末開始走向衰落,民國時期僅有幾地在流行,至1949年,鑼戲已經沒有職業班社。
據記載,羅卷戲的傳統劇目有三、四百出,多以反映歷史故事的"袍帶戲"居多,也有少量的以民間生活故事為內容的小戲。隨著羅卷戲走向衰落,大部分劇目已經失傳,唱腔音樂曲牌也隨之失傳。目前知名的只有幾十出,這一藝苑奇葩正瀕臨消亡的邊緣。
有關專家認為,羅卷戲是百戲之祖。鑼戲源于"儺"或"儺戲",是由舊時迎神賽會、驅逐疫鬼或舉行酬神還愿儀式演變而來的古老戲曲劇種;卷戲據傳開初是廟中老道士所演唱的經文,因為經文是一卷一卷的,所以叫"卷戲"。劇傳都是講"二十四孝"的傳統故事、廟里墻壁上畫的"顯功"故事、佛教和尚們念的經文,還有"儺"戲中斬鬼驅邪的情節,以此教化善男信女們棄惡揚善,如《鍘美案》、《南陽關》、《李子精臨凡》、《朱洪武吊孝》、《龍抓熊氏女》、《劉金定下南唐》、《花打朝》、《四圣歸天》等。
羅卷戲的行當很有特色,首先是生、旦、凈、丑行當俱全。各行當表演從不同角度把武術、雜技、獅舞、竹馬、高蹺、旱船等民間藝術吸收到劇種里來。武打戲粗獷、奔放、真實,用的全是真刀真槍,開打時不但"當當"有聲,而且火花飛射,具有獨特風格。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