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漢字的書法源遠流長,已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而且具有相當高超的藝術成就。自古以來,書體變化是豐富多彩的,概括起來大體可以分為:篆書(包括大篆和小篆)、隸書、楷書(也叫作真書,包括魏碑和唐碑等)、行書、草書(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這五種書體,其中的篆書、隸書和楷書三種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依次孕育、轉化,逐漸形成的。
隸書是漢代的主要書體。隸書的產生,可以上溯到戰國時代。過去記載上說,這種俗體字是由秦獄吏程邈所創造。其實各種字體的產生都具有其社會以及政治的根源,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產生、發展的,并非某個人的創造發明。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為了鞏固封建政權,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推行統一度量衡。官方用的書體是篆書,遺存至今的瑯琊臺刻、秦山刻石就是當時的標準書體。秦始皇時各種量器都刻有詔書,由于書刻時間緊迫,不能拘泥于篆書圓轉的筆劃、謹嚴的體勢,于是利用了趨向橫直方拆、便于寫刻的筆劃。這種變圓為方,變弧線為直線,在轉變處采取折筆,不用篆書的轉筆,的確比篆書的寫刻要快捷、方便得多。可見當時即使是統治階級的詔書,在某種情況下,也不得不采用方便、快捷的書法。其實這種新書體早就在民間產生和流行,只是還不曾被最高統治者所承認罷了。
漢代是封建社會上升時期。西漢前期,農業經濟的逐漸恢復,手工業的發展,商業的繁榮,國家的統一,各地交通的發展,都促成文字書寫的相應發展。這樣,隸書的應用廣泛了,逐漸取代篆書的地位。隸書根據社會的需要,不僅體勢變圓為方,筆劃也簡化得多。但嚴格地說,這還不是典型的隸書,應該是篆書向隸書過渡時期的書體。
隸書發展到東漢才達到成熟的階段。一種新的書體產生時,開始總不免帶有不規則和稚拙的形態,但到統治階級的手里,逐漸被規矩、工整的形式所代替,因為標準字體總是要經過加工、整理和規范化,這是書法藝術的發展規律。隸書筆劃的趨向工整,波勢的產生,點劃的俯仰,以及帶裝飾性的挑法、都是這種加工、發展的結果。隸書的波挑在西漢晚期已經產生,這是隸書趨勢向成熟期的特點。發展到東漢,這種波挑體勢達到頂峰,尤其是高大碑石上的華麗的隸書,不公達到宣傳內容的作用,也起到碑的裝飾效果。東漢碑石上的隸書,是漢隸登峰造極的階段。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