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中的笛簫詩篇
二、橫笛、蘆管的思鄉情
從唐代起,將笛定義為橫吹,橫笛。橫吹的才為笛,豎吹的定義為簫。這種橫吹笛跟現在的六孔笛很相象。傳統的橫笛,用兩節竹管套接而成,管身上開有一個吹孔、一個膜孔、六個按音孔。開孔均呈橢圓形。用蘆葦內膜為笛膜,貼于膜孔上,使低音深厚、中音堅實、高音圓潤;蘆管,現為納西族吹奏樂器。納西語稱波怕或晡布。相傳公元十三世紀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至麗江時所帶蒙古族樂隊中有蘆管,并流傳至今。蘆管管身竹或銅制。竹蘆管用當地“菁竹”制作,開七孔,上端裝一蘆葦制簧哨。擅于演奏速度較慢、纏綿悱惻、哀傷動人的樂曲。
唐詩一: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從軍北征》李益)
唐詩二: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出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
兩首詩因“橫笛”、“蘆管”而引起思鄉之情?!缎新冯y》這首富含離情別緒的曲子,以橫笛吹奏,在軍中此吹彼和,響徹夜空,征人的思鄉之情只用了“回首”一詞,便表現得淋漓盡致;后者管聲凄厲悲涼,在月色如霜的夜晚,蘆管聲引起了征人遙望故鄉的動
作。《唐詩摘鈔》:“回首”,望鄉也,卻(音zang或cang)一“鄉”字。聞笛思鄉,詩中常事,硬說三十萬人一時回首,便使常意變新。《詩法易簡錄》征人望鄉,只加一“盡”字,而征戍之苦,離鄉之久,胥包孕在內矣。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