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中的笛簫詩篇
五、冷艷之美的洞簫
簫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它在數千年華夏文明的中有著悠久的歷史,以其獨特的音色和韻昧給人一種悠遠蒼涼的感覺,冷艷一詞是對簫聲的一個最確切的概括。歷代民間藝人,宮庭樂手和文人雅士積累了豐富的演奏經驗,創造了深浸著華夏文明特色的簫文化。唐代詩人李白在《宮中行樂辭》中把簫比做“鳳”,有“笛奏龍吟水,簫鳴鳳下空”之說,故又有鳳簫之稱。唐代出現的“尺八”,亦屬于簫類。
唐詩: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寄揚州韓綽判官》杜牧)將二十四美人吹簫于橋的傳說融入全詩,“青山”、“水”、“秋”、“草”、“橋”、“明月”、“夜”等突顯出一份靜態之美,加上一個“何處教吹簫”,使得全詩人透出一股冷艷的獨特意境。《唐詩選脈通評林》胡次焱:對草木凋謝之球,思月明吹簫之聲,寂寞之戀喧嘩,始不勝情。
唐詩三百首中的管樂器,以沉郁、低婉、跌宕起伏、蒼涼、陰冷、愁苦等特點見長,皆屬于冷色調的特性。事實上,好多樂器不僅僅可以表現陰冷、柔和的一面,亦可表現陽剛、熱烈、明亮的暖色調,只是由于在那種常年戰亂,民不聊生的年代,愁悶的情緒更明顯一些而已。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