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題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是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必須解決好的根本問題。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就是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具有中華文化底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國際視野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近日,由光明J報編輯部、南京師范大學主辦的“立德樹人與教育的根本任務”理論研討會在南京召開。專家學者就立德樹人的迫切性與可行性、立德樹人與兒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道德共識的達成與建設和諧社會、全球化進程中如何傳承文化傳統、探索立德樹人的教育規律等問題展開研討。(記者鄭晉鳴)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和時代主題
作者: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立德樹人實踐體系建設協同創新中心理事長 宋永忠
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必須從兒童青少年抓起。當代教育越來越體現為一種大教育,即終身教育。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必然關注人的全程發展、全面發展、和諧發展、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立德樹人的重要性,他將青少年時期的價值觀養成比喻成“扣好人生的扣子”。他指出: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兒童青少年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對于人格健全、積極情感培養和良好品德形成具有重要價值。此外,當前社會正處于一個激烈的轉型時期,它對兒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構成巨大的挑戰,面對這些成長中的危機,亟須予以關注。
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時代主題,必須回應時代挑戰。青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就我國青少年兒童發展狀況而言,總體來說是好的,但也應看到,依然存在著不少心理問題和道德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很大程度是我們時代的變遷所導致的。主要表現為,全球化時代的多樣文化,容易導致青少年兒童的主流價值觀迷失;信息化網絡化,容易導致青少年兒童交流的減少和道德的冷漠;功利化教育容易導致青少年兒童關注成“才”有余,關注成“人”不足。
面對時代變遷帶來的挑戰,立德樹人給予了有力的回應。立德樹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質,突出了“德”在人的全面發展教育中的突出地位,科學地闡釋了道德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辯證關系。
立德樹人作為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協同創新。要實現立德樹人的宏偉目標更加需要協同創新。其一,立德樹人的時代性需要多維度的協同創新。立德樹人是具有時代性的偉大事業。這一任務的完成,需要整合文化、宣傳、教育、法制、社會組織、群團組織等多種力量,形成育人合力。其二,立德樹人的全局性需要多領域的協同創新。立德樹人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等多領域的合作共育,實現多領域的協同創新。其三,立德樹人的整體性需要多學科的協同創新。立德樹人不僅僅是道德教育,它需要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藝術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等多學科的協同創新。其四,當前立德樹人研究的分割化,迫切需要協同創新。立德樹人的研究需要開展跨學科、跨領域、跨界別,甚至是跨國別的協同研究,這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
全球化進程中的文化傳承與立德樹人
作者:共青團中央學校部副部長、人實踐體系建設協同創新中心指導委員會委員 李驥
如何兼容并蓄地傳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我國在全球化進程中必須思考的核心問題。
一、文化的傳承要從青少年兒童抓起。青少年兒童如何理解、是否認同中國傳統文化關系到中國文化的延續,關系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全球化進程中的文化價值多樣、信息開放,會使思想不夠成熟、人生與社會經驗不足的青少年兒童產生思想困惑甚至是價值迷失。由此,如何使得青少年兒童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認同并傳承中國文化;如何把中國傳統文化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整合起來,成為中小學德育的重要內容。
二、立德是中國文化傳承的根本任務。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明確指出:“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立德樹人的提出,抓住了教育的本質要求,明確了教育的根本使命,符合教育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在立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根植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土壤基礎上,中國傳統文化又是青少年兒童道德成長的豐富營養。因此,立德樹人是傳承中國文化的根本任務。
三、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必要途徑。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在學校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需使中小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觀,讓學生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懷有敬畏之心;針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規范,應積極引導學生形成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態度和能力。同時,教育學生以開放的心態對待世界文化,既要積極借鑒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又要堅定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育文化自覺意識。通過教育積極正面的引導,傳統文化不但可以得到傳承,而且可以使中小學生更為堅定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總而言之,要通過采取相應的文化教育舉措,使中小學生在全球文化的盛宴中,領略到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強勁脈動。同時,教育應注重把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源轉化到現代中國人可踐行的“德”上。這個“德”既是傳統文化的資源,又符合現代的基本理念。
當代中國青少年兒童成長遭遇的時代難題主要表現為: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引發的價值沖突對愛國主義教育提出嚴峻挑戰;信息化、數字化、虛擬化帶來的網絡道德失范使青少年兒童品德心理和人格教育面臨困境;社會結構轉型和階層分化誘發的焦慮心理導致在青少年兒童教育方面過于急功近利;社會變遷催生的高風險進一步惡化少兒健康成長的環境。
破解當代中國青少年兒童成長的時代難題,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家長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戰略高度,攜手合作、協同共育。
首先,在全社會傳遞“教育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價值取向。堅持兒童優先原則,尊重、理解、關心、服務和保護兒童,為每個孩子的健康、幸福實施快樂的啟蒙教育。
其次,傳播科學的兒童教育觀。全社會成員都應深刻認識“教育是慢的藝術”,深入了解兒童的成長特點及科學規律,積極創新教育評價的內容、方法和形式,為青少年兒童“減負”創造寬松環境,靜待花開。
最后,發揮社會各界的合力作用。一是政府積極作為。盡管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少兒健康成長,但有些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加強。如,完善兒童保護法,強化大眾媒介自律,加大財政投資、支持少兒文化建設,豐富免費少兒社區服務、滿足少兒成長需求,以及健全民生保障、社會心理救助體系等方面還需取得更大成就,緩解民眾的教育焦慮。二是加強行業自律。在文化產品開發、文化場館建設、文化消費與服務中,應自覺地為少兒健康成長提供支持、保障。三是創新學校教育。強化“立德樹人、以德為先”,重視生命教育,深化課程、教學及評價改革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促進青少年兒童全面發展。四是優化家庭教養。倡導家長轉變觀念,保證孩子擁有充足的睡眠、充分的運動和自由的思考,真正體驗到學習和成長的快樂。
總之,破解當代中國青少年兒童成長的時代難題,需要清醒認識少兒成長的時代癥候,理性分析少兒成長的社會風險,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觀和“成人重于成才”的人才觀,強化社會各界的責任擔當,創新學校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當代中國青少年兒童,將培養具有中華文化底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和世界主義精神的愛國主義者作為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造就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道德共識的達成與和諧社會建設 作者: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主任、立德樹人實踐體系建設協同創新中心特聘教授 葛晨虹
和諧社會是一種具有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基本特征的社會發展模式。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全體民眾達成道德共識,遵循共同的道德規范和倫理精神。
沒有道德共識的社會將是一個沒有道德追求和道德行為底線的社會,也將是無序和混亂的社會。如果不能達成道德規范和準則的共識,沒有主流價值和道德共識做導向和支撐,整個民族的意志就會渙散,難以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更難以實現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和諧。為促進新形勢下道德共識的達成,我們認為,可以采取以下基本路徑:
其一,強化價值引領,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導向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中國整體社會價值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決定著整個價值體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體現了思想道德建設的先進性和廣泛性要求,具有強大的整合力和引領力,是聯結各民族、各階層的精神紐帶。因此,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有利于全體社會成員道德水平的提高,是形成道德共識的內在要求。
其二,注重公民品格教育,凸顯道德共識構建的主體條件。公民品格是道德共識建構不可或缺的重要維度,為切實實現品格教育的成效,需以學校教育為主渠道,形成學校與家庭、社區共同促成的品格教育模式,以形成道德共識進而轉化為道德行動。
其三,建立利益協調及法律機制,完善道德共識構建的制度保障。首先,合理的社會利益關系是道德共識達成的前提,因此,需要完善利益協調機制,建立利益主體相對平等、利益獲得渠道誠信公平、利益分配結果相對合理的社會利益關系。其次,建設法律保障機制,促進社會道德底線的法律化。道德底線的法律化可以使道德根基在國家強制力的保障下更加深入人心,使社會民眾更加自覺地遵守基本道德的要求,從而促進達成社會的道德共識。
其四,倡導理性和諧的社會互動,營造道德共識構建的社會心理。道德共識在一定意義上產生于特定道德文化背景下公眾的良性互動。因此,政府應支持民眾的理性表達和有效互動并從中尋找道德共識的生長點,正確引導現代媒介的宣傳導向、發揮媒介輿論的引示作用,為民眾的社會互動及社會行為提供積極的動力導向,營造出一種健康和諧的社會心理環境,從而促成道德共識的良性構建。
簡言之,道德共識的達成不僅有利于實現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的發展要求,避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失范,更是增強社會認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道德共識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礎。
探索立德樹人的教育規律作者:南京師范大學教授、立德樹人實踐體系建設協同創新中心主任 吳康寧
是否遵循教育規律直接影響著立德樹人的教育質量,探索立德樹人的教育規律則是其成功與否的前提。盡管我國“立德樹人”的思想淵源悠久,然而“立德樹人”是“與時俱進”的,是具有時代內涵與社會需求的,“立什么德”“樹什么人”是一個永恒而常新的教育話題。
教育規律不同于自然規律,并不存在既定的“普遍、必然、永恒”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立德樹人”教育規律。教育規律是自為的,而不是自在的;是其內涵價值應訴求的,而不是外在要求的;是在教育實踐中“創造”出來的,而不是“發現”出來的;是在一定的歷史、社會境遇中,通過教育活動表現出來并存在于教育活動之中的某種本質聯系和法則的必然趨勢。
換言之,探索立德樹人的教育規律就要在厘清時代特征、社會基本價值訴求、國家發展哲學定位的基礎上,分析立德樹人的教育現狀,汲取文化傳統思想,明確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創造”出通過教育活動“表現”出來的某種本質聯系和法則的必然趨勢,為教育實踐提供依據。結合當下國內外局勢以及我國教育理論與實踐現狀,在探索立德樹人教育規律時需要關注以下幾方面內容。
首先,探索立德樹人與社會系統之間的必然聯系與發展趨勢。“立德樹人”屬于意識形態范疇,一方面受經濟基礎和社會存在的決定和制約,另一方面受上層建筑中政治、法律等意識形態的影響和制約。因此,確立立德樹人的教育主題需要深入考察實現中國夢進程中的國際環境、時代境遇特征以及要處理的主要社會矛盾、要選擇的主流價值導向,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立德樹人的倫理道德基礎、教育價值取向,進而培養受教育者成為時代、國家與社會所需要的人。
其次,探索思想與行動之間的內在本質聯系。思想與行動相互作用,思想支配行動,行動反作用于思想。思想的形成雖受個體的知識結構、經驗積累和思維方式的影響,但外在的社會環境和物質生活條件卻是思想形成和變化的基礎。當下無論個體還是群體思想的形成都面臨著諸多沖突與挑戰,這些沖突與挑戰不但來自國內外社會環境和思想狀況本身,而且來自影響思想形成的方式、方法、路徑的復雜性。同時,行動對思想的反作用也是復雜的。鑒于此,在立德樹人過程中如何提高思想引導的功能和加強行動的規范是不可或缺的探索內容。
最后,探索立德樹人實踐活動諸要素間的結構性本質關系。立德樹人作為一種復雜的、系統的教育實踐活動,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環境、教育方式方法等要素構成,彼此相互作用、相互聯系,而且每一種要素本身有其形成、變化的規律與特征。只有把握好各個要素的具體規律及其之間的規律,才能建構合理、有效的立德樹人教育系統。
立德樹人與培育良好社會風尚
作者:南京師范大學教授、立德樹人實踐體系建設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 王小錫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出重要論述。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肌理的社會新風尚是國民教育不可回避的歷史使命。培育良好的社會風尚必須落腳于“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
培育良好的社會風尚,需要從青少年起樹立正確的愛憎觀、榮辱觀。“立德樹人”要使青少年在復雜多變的社會中能夠辨清哪些社會現象、社會行為值得稱贊、值得發揚,哪些現象、哪些行為需要徹底唾棄、批判,從而自覺抵制各種歪風邪氣,重樹社會新風。同時,這種愛憎觀、榮辱觀也使得青少年能夠時刻反省和檢查自身行為是否適宜美好,成為一個具有羞恥觀的人。上述立德樹人的活動能夠在社會中自然形成一條絕緣帶,杜絕腐化的社會風氣的無限蔓延,也形成了一道防洪堤,防止敗壞人心的社會污流四處流溢,最終達到凈化社會風氣的目的。
培育良好的社會風尚,需要從青少年起形成良好的社會生活習慣。人們是否具有社會主義價值觀,其判斷標準就在于行為是否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而祛除這種行為的任意性、偶然性,其可靠的保證就在于通過教育使之成為人們自然而然的日常生活習慣。因此,“立德樹人”這一教育任務并非空洞、抽象的教育口號,它必然現實化為日復一日的教化實踐。這一實踐除在言辭上導人為善外,其本質就在于積土成山、積水成淵地將青少年培育成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要求的人,并使我們的青少年在其成人后成為社會良好風氣的中流砥柱。
培育良好的社會風尚,需要教育循序漸進、以文化人,最終取決于人心的和諧健康。而人心的培育不同于產品的制造、科技的發明,它有自身的規律和法則。我國歷來有著悠久和豐厚的教育文化遺產,其中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蘊藏了培育和諧心靈的豐厚資源。形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需要依靠依托優厚的傳統文化資源,以文化人,讓青少年在濃郁的人文氣息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立德樹人的教育從根本上讓我們得以傳承和積淀我國優秀文化傳統、良好社會風尚,是實現我們民族復興之夢的必由之路。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7-24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陳素珍:用文弱的肩膀撐起一片藍天
- 2015-07-21泉州各地文明辦主任微評道德模范
- 2015-07-17平潭加強道德模范“傳幫帶” 營造城市文明新風尚
- 2015-07-17華安縣積極開展“點贊道德模范”活動
- 2015-07-17上杭縣召開“道德模范在身邊”學習宣傳工作部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