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三定”方案(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實施、中央政府機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一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日益提上議事日程。記者最近獲悉,有關部門即將出臺地方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這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將怎么改,有哪些亮點,將著重解決什么問題?社會各界對此充滿期待。
以“大部制”思維推進改革
國家行政學院汪玉凱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關于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十七屆二中會通過的《關于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做了專門的論述。這次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方向就是,“著力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以構建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
“可以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會以‘大部制’思維來推進,在整體上將與中央政府機構改革保持一致。”汪玉凱表示,但這并不意味著地方會照抄照搬中央政府機構的改革。因為中國各個地方的情況比較復雜,各地發展不一,有經濟發達地區、相對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不發達地區之分;人口總量不同,所處環境各異。基于此,省一級政府機構的設置將會與中央政府保持一致性,比如設立交通運輸廳、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等。但是越到下一級政府,尤其是縣級政府,其機構設置的差異性可能越大,越會體現自己的特殊性,從而不一定在機構設置上與中央對口。
對此,《關于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指出,“必須堅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鼓勵地方結合實際改革創新”,“根據各層級政府的職責重點,合理調整地方政府機構設置。在中央確定的限額內,需要統一設置的機構應當上下對口,其他機構因地制宜設置”。
“要考慮地方的特點,要結合自己的實際,用共性指導個性,這輪機構改革,對地方政府而言,有著很大創新空間。地方政府如何根據自己的實際來操作,將決定改革成效的大小。”汪玉凱說。
事實上,早在此之前,一些地方已經做了積極而有效的探索。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都把與城鄉協調發展關系最密切的農、林、水和交通當作了“突破口”。從2005年初起,成都市開始了一系列的機構撤并:撤銷農牧局、農機局,成立農業委員會;撤銷林業局和城市園林管理局,組建林業和園林局;組建水務局,對全市城鄉水資源實施統一調度和管理……機構改革還帶來工作創新,成都市農委成立后,集中以前分散于各部門的財政支農資金,成立了一家政策性的農業擔保投資公司,以4億元投入撬動100多億元金融資金注入農業現代化生產。
![]() |
責任編輯: |
- 2008-09-24在改革中創新國有經濟發展思路
- 2008-09-26成效經驗趨勢:中國干部制度改革30年簡論
- 2008-09-02習近平:改革開放30年黨的建設波瀾壯闊成績顯著
- 2008-09-09聚焦改革開放30年中國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