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解決三大緊迫問題
汪玉凱說,有許多問題在中央政府機構改革過程中可能不會出現,但是具體到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后,就會變得非常突出,而且顯得極為緊迫。
———垂直管理問題。當前,為了便于指導和管理,中央在很多行業和領域實行了垂直管理,如海關、質檢、稅務、工商等部門。然而很多條條管理的單位分散在全國各個地方,其活動范圍在地方行政區域內。這樣搞得不好,地方政府可以掌控的資源越來越少,影響了地方政府工作的積極性,在某種程度上不利于地方政府進行管理。可以說中央垂直管理部門與地方政府的關系處理得好,就能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處理得不好,二者俱傷。
因此,如何探索解決中央的條線管理和地方以塊管理的矛盾,顯得十分緊迫。“調整和完善垂直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和明確權責關系。”《關于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中的這一表述,使大家對垂直管理體制改革充滿了期待。
———中央財權與事權的劃分問題。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汪玉凱認為,這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將會涉及中央財權與事權的劃分問題。
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認為,事實上,啟動新一輪財稅改革的呼聲由來已久,但因其涉及中央地方財權、事權分配,預算民主化和人大監督以及公共財政的完善等諸多方面,使得中央對財稅體制改革慎之又慎。
1994年,我國實行分稅制改革后,從中央與地方財稅關系存在的問題看,財政總收入中,中央的集中能力越來越強,中央財政寬余、地方財政緊張。為增加本地區財政收入,很多地方政府盲目招商引資、大搞“土地財政”,甚至私自出臺稅收優惠政策。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問題,需要地方政府有一定的財力來支撐,因此財稅改革迫在眉睫。汪玉凱認為改革的重點,一方面在于改革預算制度,建立陽光預算;另一方面在于平衡中央和地方的財權、事權,同時使轉移支付更加科學、透明、規范。
———改革“市管縣”的問題。汪玉凱認為,現行“市管縣”模式增加了行政管理層次,管理效率低下,不利于發揮縣一級政府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中的主體職能。更有甚者,不少地級市自身實力不夠強大,伴隨著財政吃緊,不僅無法拉動縣域經濟,而且越來越多地出現了與縣爭利的現象,事實上成為縣域經濟的“抽水機”,嚴重影響了縣域經濟的發展。
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藍圖,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理順省級以下財政管理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可實行省級直接對縣的管理體制”。而此前國務院在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提出,“有條件的地方可加快推進‘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
汪玉凱說,“省管縣”有海南模式和浙江模式兩個改革的方向。以浙江為代表的改革主要是擴大縣級政府經濟管理的權限,同時浙江模式很重要的經驗就是財政體制上的“省管縣”,而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方面還不是完全的“省管縣”。而海南從1988年建省開始就沒有實行“市管縣”,海南省20余個縣、縣級市、地級市都是由省直接管理,是獨立的經濟單元,不存在地級市對縣的行政管理問題。
汪玉凱認為,浙江模式仍是目前多數地區推行“省管縣”改革可供參考的路徑,而海南模式雖然是與其省域面積小、縣級區域少的省情密切相關,但這是一種趨勢,即從財政的“省管縣”到行政的“省管縣”,“否則地級市光財政不管,行政管,很多矛盾還是很難調和。”
責編:陳瀟
![]() |
責任編輯: |
- 2008-09-24在改革中創新國有經濟發展思路
- 2008-09-26成效經驗趨勢:中國干部制度改革30年簡論
- 2008-09-02習近平:改革開放30年黨的建設波瀾壯闊成績顯著
- 2008-09-09聚焦改革開放30年中國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