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場雜談:“技術”越高“精神”越矮
http://www.caoliu14.com?2010-02-22 09:44? ?來源:北京日報
我來說兩句
■“娛樂精神”不只通向娛樂,還通向行尸走肉
任何文藝創作都是不可能避開人文的,哪怕是最浮淺的人文。否則一個社會的娛樂、以及娛樂的受眾便會慢慢陷入到一種狹隘,進而陷入到魯迅筆下多次出現的“圍觀者的無知無覺”。“娛樂精神”并不只是通向娛樂,它還會通向行尸走肉。太娛樂了,文化便會喪失正派,喪失善惡。《三槍》的制造者們很聰明,懂得高舉“為大眾服務”這個口號。但“為大眾服務”,顯然并不等同于“讓人無知無覺”的收錢服務。《三槍》所倚靠的“娛樂精神”,未必就能通向《喜羊羊與灰太狼》,說不定倒更通往虎年春晚的植入性廣告。狹隘的前提下,“樸素”與“技術”之間,負面相吸的可能性,是遠遠大于正面互補的。說不定未來哪一天,我們就會在所有門戶網站上,看到張藝謀大談他執導某屆春晚成功經驗的心得。
倘果真出現如上奇景,未必就是十幾年前便已改變志向的張導的遺憾,但卻是我們這些旁觀者和普通觀眾擔心的所在:畢竟在《一個都不能少》之后,支撐內地文藝片榮耀的幾個小中年導演們,影片所因循的美學思維與成功模式,大多仍是“張藝謀式”的。一個人尚有創造力的時候,也許能擺脫或避開前輩身上潛在的負面因素;一旦遭遇欲望等人性原因,或創造力進入退潮期,那在早年學藝過程中不知不覺承襲來的不良因子,便隨時有可能成為新的瓶頸,乃至滑鐵盧。“子不類父”這句話——在文藝上,可能僅僅限于談優點繼承,不一定就能作用于“缺點遺傳”。
文藝可以有美學追求上的極致,卻不可以在審視事物上陷入偏執;社會分工與專業性日趨精細,但也沒有說文藝工作者就可以徹底放手對“意義”的關注與探究。內地的文藝人士,什么時候能從技術刺激出的偏執,和自足的智識狹隘里,盡早走出來,那才是本土文藝能重新贏得受眾信賴與敬重的開始。(徐江)
![]() |
責任編輯: 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0-02-21瞧瞧朝鮮最先進的娛樂中心
- 2010-01-28小S上節目食言 再爆臺灣娛樂圈勁爆內幕(圖)
- 2010-01-21不能把民族文化娛樂化
- 2010-01-18曹操墓爭議科學與娛樂不可混淆
- 2010-01-05別讓學術討論變成娛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