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生”在這里同樣燦爛
社會轉型,給中小學生的成長帶來諸多新情況新問題,讓家長頭疼、學校棘手的“問題生”也隨之出現(xiàn)。“五老”創(chuàng)辦的校外輔導站,將更多關注的目光,投向了所謂“雙差生”、迷戀網(wǎng)吧青少年及有不良行為問題青少年等特殊群體。
“這些孩子的共性特征是成績差,因而失去自信心,甚至迷失自我、走極端。”林維燕老人面對的,便是這樣一群孩子。在實施心理輔導的同時,教學經(jīng)驗豐富的林維燕,已連續(xù)6個暑假對升初三的幫教對象進行義務講座,每批學生至少講8講,每講2小時以上。二三十個學生,常把她家客廳擠得沒了空隙。
網(wǎng)吧,對青少年一直誘惑難擋。邳州市港上鎮(zhèn)“五老”通過堅持不懈談心等活動,最終使被稱為“八大金剛”的港中村八個小青年改掉了泡網(wǎng)吧等惡習,還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
常州鐘樓區(qū)永紅街道清潭三社區(qū)退休干部王瑛,在全市建起首家社區(qū)網(wǎng)站和青少年中心網(wǎng)站,她自己也從對電腦一竅不通到能設計網(wǎng)頁和動畫。為引導青少年正確上網(wǎng),她組織青少年學生把開展的豐富多彩活動拍下來,制作Flash動畫并配上音樂在網(wǎng)上發(fā)布,吸引了附近中小學生踴躍參與。
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家”
隨著進城民工的大量涌現(xiàn),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尤其需要社會更多的關愛。
“我們村20多名留守兒童隨爺爺奶奶生活,一直是我們輔導站關心的重點對象。”興化市沈倫鎮(zhèn)退休老醫(yī)生樊才林和其他輔導員一起,組織留守兒童到校外教育輔導站參加活動。最近,他又拿出辛辛苦苦積蓄下來的15萬元,新建120平方米的房子作為輔導站的多功能活動室,新建50平方米的青少年健身娛樂場。當?shù)匾恍嫾衣犝f后非常感動,寄來很多書畫作品,幫他一起營造校外輔導站的文化氛圍。
姜堰市俞垛鎮(zhèn)王莊村的徐翔是名孤兒,一度想退學。村輔導站退休教師徐漢城知道后,主動與他結對幫扶,并到他就讀的學校協(xié)商,免除了他的寄宿費和伙食費。宜興和橋鎮(zhèn)退休教師費柄華為長年在外的船民子女辦家庭寄宿制輔導班,近3年來到他家學習生活的孩子達160多人次。溧水晶橋鎮(zhèn)邰村退休教師濮天鳳放棄進城居住的機會,利用自家屋子辦起校外教育輔導站,義務輔導村里132名留守兒童,孩子們親切地稱她“老師奶奶”。
如今,在江蘇省各地,很多輔導站已成了名副其實的“留守兒童之家”,一大批留守兒童得到了真誠的幫扶和關愛。(耿聯(lián))
![]() |
責任編輯:陳楠 |
- 2010-07-08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xiāng)”活動在京啟動
- 2010-07-07《海西志愿者》3月至6月節(jié)目線索提供采用情況
- 2010-07-07將樂:志愿者旗幟在災區(qū)飄揚
- 2010-07-07石獅交警大隊舉辦“交通安全志愿者”宣傳活動
- 2010-07-07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xiāng)”活動在京啟動
- 2010-07-06泰寧千余志愿者忙碌在受災點
- 2010-07-06邵武:萬余志愿者 災區(qū)獻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