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有能力 不愿做 還是想做做不成
“從我個人來講,我出生成長在農村家庭,能走出黃土地、走出農村主要得益于教育,我認為教育不僅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也可以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馮振東對記者說,我對教育一直情有獨鐘,不管在哪個縣工作,我都十分重視教育工作。
中山大學教育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馮增俊、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等專家認為,吳起的教育惠民政策首先應該肯定,它顯示了地方政府對教育的重視,目前全國有相當多的區縣有能力這樣做而沒有做,深究其原因,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蘇州市一位縣級市副市長對記者說,與吳起縣相比,她所在的地方財力要雄厚很多,但教育發展的現狀和面臨的問題不盡相同。她說:“首先,到我市就讀的外來人口子女占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為了讓這些孩子和本地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資源,每年市財政要多投入億元以上;其次,目前家長和社會意見最大的是‘擇校’等問題,在這方面,主要從中考招生改革、教師區域流動、薄弱學校創優等方面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她還表示,雖然東部地區的教育投入總量較大、教育發展基礎較好,但與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需要進一步轉變觀念,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和資金使用效率,讓更多群眾享受免費的高質量教育。
山東省茌平縣常務副縣長許蘭嶺對記者說,增加財政對教育的投入力度、實施全民免費教育是今后的大方向,也是地方發展的客觀需要。不過,由于我國“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地方財政對教育等公共事業的投入能力受到制約,因此希望上級財政加大對縣級教育、醫療等公共事業的財政支持力度,讓更多百姓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馮增俊指出,如今片面強調升學的應試教育,使大量農村人口涌到城市接受教育,實際上是違背教育本性的,也是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匹配的。如果錯誤的教育觀念不改變,即使讓所有的孩子有書讀,卻就不了業,這種教育投入也不會最終得到社會的正面回應。
熊丙奇認為,除了增加教育投入,還要加快教育改革。眼下我國的基礎教育大體是升學模式的教育、背井離鄉式的教育,優秀的學生都考到外地甚至出國了,本地的人才素質和發展狀況并沒有改觀。如果不改革教育模式,即使投再多的錢,對教育的質量和內涵也不會有根本改變。
專家建議,要對教育模式進行改革, 打破高考是唯一成才道路的理念,著眼于提高當地所有受教育者的勞動能力,切實發展職業教育,讓教育為促進當地的就業、經濟的發展和民生的改善作出貢獻。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07-11教育體制改革綜述:免費教育城鄉全覆蓋是個縮影
- 2010-07-08公益幼兒園提供免費教育 因無資質非正規被關
- 2010-07-052012年福建特教學校殘疾生全部實行免費教育
- 2010-06-28全民免費教育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 2009-03-10四川藏區將實施“9+3”免費教育
- 2008-01-21看英美教育產業化:免費“教育午餐”難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