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園難,難于考公務員;入園貴,貴過大學收費。”進入7月以來,這一現象已成社會熱點問題。“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幼兒教育普遍存在公辦園“稀缺化”、民辦園“兩極化”、優質資源“特權化”、“收費貴族化”等問題。在北京,優質幼教資源成權力部門福利,同時大量黑幼兒園涌現。
上幼兒園到底難到何種程度?以北京市為例,1990年共有托幼機構4793所,到2009年只剩下1266所,能提供的學位數約為24.8萬人,但2007年至2009年,北京新生兒有41.575萬人,將從今年開始陸續入園,幼兒園學位缺口高達17萬。
這樣的數字,足以能讓我們想像出幼兒園入園之難,也可以理解不久前北京昌平區某幼兒園門前,一百多名家長搬來帳篷、行軍床、躺椅板凳,排隊煎熬八天八夜為孩子求一個入園名額卻依然不能如愿;更不必驚訝于北京城郊那分散于簡陋民房中的1229家未注冊的黑幼兒園,竟然門庭若市。事實上,這是全國范圍內入園難的一個特寫,只不過北京以其龐大的人口數量和非戶籍新生兒數量,將這一矛盾放大了。
兒童幼教是一項符合國際慣例的民生福利,譬如美日法德等發達國家,國家財政以各種形式支持學前教育。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指出:關于兒童的一切行為,均應以兒童的最大利益為一種首要考慮。在幼教上,公約指出政府“應采取一切適當措施確保就業父母的子女有權享受他們有資格得到的托兒服務和設施”。整體而言,就是在一套普遍商定的準則和義務下,在追求公正、彼此尊重以及和平的社會過程中,將兒童放在中心位置。基于此,在一些發達國家,兒童的社會福利超越了成人的社會福利,涵蓋了營養、衣著、教育等多個方面。
反觀中國,托幼體制基本實現了市場化,使兒童福利不可能在民辦園內實現,更難免造成優質資源“特權化”。事實上,目前無論擁有財政資源的公辦園,還是自負盈虧的民辦園,都要求家長交付昂貴的贊助費,已經表露出我們幾乎沒有兒童福利觀念。
所以,政府加大投入是一方面,而另外一個方面,應大力宣傳兒童福利觀念。只有站在福利觀念上,我們才有可能通過政策制度和體制設計,來確立學前教育的公益性、公平性與非競爭性。(燕農)
![]() |
責任編輯:周靈鴻 |
- 2010-07-23幼兒園老師別拿孩子不當孩子 舍本逐末"爭狀元"
- 2010-07-21民房辦幼兒園要有戶外場所? 參照實際給予過渡期
- 2010-07-19"金豬寶寶"、"奧運寶寶"扎堆出生 擠爆福州幼兒園
- 2010-07-15中小學幼兒園全面禁煙 福建正在擬定無煙校標準
- 2010-07-14如何破解“上幼兒園貴” 誰來證明曹操后人的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