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價藥缺口”并非一個“死結”
http://www.caoliu14.com?2010-08-20 10:47? ?來源:今日早報
我來說兩句
有全國政協委員在今年“兩會”上提交議案指出,醫院的廉價藥缺口高達342種。藥廠說醫生不愛用沒市場,而醫生則說藥廠沒利潤不愿生產。高價藥流行,醫院藥品加成機制是重要因素。(8月19日廣州日報)
廉價藥為何總存在缺口并不算是個新鮮話題,有關爭議更是早已有之。不過,假如時至今日,廉價藥的缺口依舊停留于藥廠和醫生的各執一詞,甚至“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話,導致廉價藥缺口的那個死結其實依舊是“剪不斷,理還亂”。
的確,按理來說,藥品的公開招標采購,本是出于限制藥價的善意,但是實際執行過程中,公開招標的初衷,卻總是被各種利益集團輕松化解,先是有“藥價高者反中標”的離奇事情,即便是“中了標”的廉價藥也往往難逃“中標死”的厄運。究竟是藥廠不愿生產沒利潤的低價藥,還是醫生在開藥的時候“嫌廉愛貴”,在筆者看來,恐怕更多是一個巴掌拍不響。在以藥養醫的背景下,“廉價藥”的缺口,藥廠和醫院其實都是背后推手,大可不必非要爭出個高下來。
那么,廉價藥的缺口是不是就只能聽之任之了呢?答案或許是否定的。之所以藥品會被藥企和醫療機構牽著鼻子走,這里面固然有醫療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在起作用,但藥價形成機制上的賣家獨大,以及患者在談判實力、議價能力的缺失和不足恐怕同樣促成了上述怪象。而從本質上看,藥品市場其實和其他市場并無不同,那么,為何菜場的黃瓜、豆角不會隨便漲價,其實關鍵在于買家的議價能力強。一個正常而均衡的市場,必定是個買家賣家勢均力敵的市場,任何一方的弱勢必定導致另一方的強勢,甚至徹底壟斷定價權。讓患者的議價力硬起來,形成與藥品制造與銷售方的均衡博弈和談判,“廉價藥”的缺口,才會扎扎實實地補上。□武潔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0-08-12石獅市基層醫療機構實施藥品零差價銷售
- 2010-07-02光澤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志愿服務隊成立
- 2010-06-17福清57家村衛生所基本藥品降價 實行"零差率"銷售
- 2010-06-08廈門藥品安全專項整治顯成效 七家藥店被停業整頓
- 2010-06-08福建發布新版基本醫療、工傷、生育保險藥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