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場景,何其眼熟,相信多數觀眾能從港臺黑幫片里找到這類劇情:大佬出事,馬仔頂缸。坐牢前兩邊已經講好價錢,蹲幾年給多少錢,妻兒老小如何照應,彼此心照不宣。類似橋段,出現在以江湖道義、幫會匪氣為生存法則的文學或影視作品中,可以理解。但是,當上述場景中各角色嚴重錯位后,硬生生移植入現實中,當本應充當社會守夜人的政府官員,竟然公然以權謀私,還無恥地和行賄人成為“患難與共”的“親密戰友”和江湖“兄弟”。推杯換盞間,蠶食民眾權利,觥籌交錯中,置換公共利益。即便東窗事發,一朝落馬,曾經的“兄弟”也不會讓你白白受罪,按照“道上規矩”,出獄后有不菲的“坐牢補償費”為你接風洗塵。民意面對這一系列幾乎形成產業化的齷齪運作的感受,又豈是“憤怒”、“震驚”等詞語所能形容的?
從某種意義上講,政府官員和行賄人成朋友,甚至成為“兄弟”,就像貓鼠聯姻一樣畸形。而那些專門針對“前官員”的“坐牢補償費”,則形象說明了有些領域的行政權力沒有受到有效制約,變質的權力沾染上了江湖氣,呈現“匪化流氓化”氣質。握有這種權力的官員,自然也變身為“權力流氓”。公益不值一文,而私利重于泰山,即便為此坐牢,刑滿也要按江湖規矩收“損失費”,并以此為榮。
這種流氓化的官員或許是極少數,但是他們對政府美譽度、公信力的影響卻是極其惡劣的。公權力是什么?是政府公共部門維持社會政策運行,維護公眾利益,輸出公共服務的力量。這種權力不是憑空而來,而是每個納稅人讓渡了一部分自己的私人權利所積聚而成的。自愿讓渡,是為了讓政府部門用這種權力是來為民眾謀福,增進民生福祉最大化。而不是讓某些利欲熏心、權欲膨脹的官員拿來為“做生意”的。所以,“坐牢補償費”不能只當奇聞軼事的花邊看看了事,而應系統探討權力江湖化、腐敗產業化、反腐復雜化的制度性應對之道。(李曉亮)原題:“坐牢貨幣化”源于“權力江湖化”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09-25兒子警告謝亞龍“別當貪官”令人唏噓
- 2010-09-21養肥再“割肉”成某些貪官發財“秘籍”
- 2010-09-16兒子警告謝亞龍“別當貪官”令人唏噓
- 2010-09-14是誰將貪官送上了巨富的“寶座”
- 2010-09-06震驚!80%貪官有在辦公室收錢"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