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客文化”是“意見領袖”還是廣告臥底?
http://www.caoliu14.com?2011-01-30 10:35? ?來源:文匯報
我來說兩句
切客、奇客、試客、拼客、賬客、拍客、綠客、沙發客集中爆發。這些“客”中,有不少早在網絡普及之前就已經存在,伴隨網絡論壇和博客的流行,老的小的“客”都找到了新的支點。技術進步,幫助匯聚了來自各個角落的同好。意氣相投者用個人計算機、手機、掌上電腦時刻在線保持聯系,圈起了屬于自己人的圈子文化。
2010年11月,北京小伙湯姆,用電子地圖上近千個簽到點,為女友珊珊組成一張電子賀卡“生日快樂,我愛你”。僅賀卡上的一個感嘆號,就需要在30多個地方“簽到”;賀卡外框畫的一個圈,實際對應的真實周長就有將近50公里。他的“壯舉”,不僅讓他女友成為最幸福的人,也讓“切客”一夜之間成為網絡最熱話題。
切客是眼下眾多“客文化”中,流行比較早的一例。有人會在手機上裝5個不同網站的“切客”軟件。“切客”對他們來說,已經成為社交的一部分。每到一處,就要在手機的切客軟件上簽到一下,告訴所有朋友,“我在這里”。同處一地的朋友知道了,就很有可能過來打個招呼。據說,最“走火入魔”的切客,是每天上下班乘地鐵時,換乘地鐵都要簽到。
幫助切客等諸多網絡“客文化”實現革命的,正是網絡的“移動交互”方式。這種技術不只是從個人計算機界面轉向手機界面,還將虛擬的網絡溝通,與現實的人際交往聯系在一起。一張龐大的虛擬關系網,通過電子地圖等虛擬社區,在真實的生活中慢慢鋪展。“客”不再是宅在家里的怪人,而是一群本來就喜歡現實生活的網客。各種客文化,圍繞的核心也非常現實,衣、食、住、行,交朋友、談戀愛。網絡成為社交的橋梁工具,最終各種各樣的客,大多數會選擇面對面的現實交往。網絡社交不再“身體缺席”,虛擬和現實雙重“存在感”的標榜,讓網絡社交迎來指向傳統的回歸。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1-01-28安徽建設信息工作搭建網絡平臺 展示文明成果
- 2011-01-28省級領導網絡拜年賀詞"給力" "神馬""浮云"成問候語
- 2011-01-269部門繼續深入開展整治網絡淫穢色情信息專項行動
- 2011-01-25破解春運難題:中國民眾網絡找人“拼車”回家過年
- 2011-01-24網絡盜版點擊達5萬次構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