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老香洲仁和大廈的有車一族,近期開始為停車問題發愁,有業主私自霸占停車位修建車位地鎖,不少街坊紛紛效仿,各種五花八門的地鎖一時頻現,公共停車位就此變成了私人停車位,對此,記者進行了一番走訪。小區街坊向記者表示,希望有關部門能夠積極介入,恢復小區停車位原貌。(9月3日《珠江晚報》)
眾所周知,小區停車位作為公共資源,理當歸全體小區業主共同所有,所有業主在車位分配資格上和分配機會上是均等的,因此根據現代文明社會約定俗成的分配規則就應當是按照先來后到順序使用。而一些業主通過上地鎖的方式占位,搶占停車位,顯然背離了文明社會的通行準則,是把公產變成私產的一種侵犯公共財產的行為。
當然,從表面上看,一些業主上地鎖,占車位,直接原因確實在于個人,是個人文明素質低下和公共道德缺失的結果,是一種個人不文明的表現。但是,透過這個表象,從深層次角度說,通過上地鎖方式搶占停車位,把公共停車位變成私人停車位,實質上折射了公共資源供應的短板,是公共資源短缺的結果,是制度缺失的惡果。
業主通過上地鎖這種惡劣方式搶占公共停車位,變成自己的私人停車位,直接原因在于停車位嚴重短缺,車位資源嚴重不足,不能滿足業主的停車需求,很多業主無法停車。在僧多粥少的現實面前,只能采取競爭性模式爭搶稀缺的車位資源。但是,車位資源的供應方并沒有為競爭車位的業主提供一套強有力的科學、合理、公平的資源分配機制,只是讓業主個人憑借自身的道德良知和文明水準來分配,依照社會道德準則分配。沒有具有約束力的強制性的分配機制,只是依靠道德自行分配,顯然很不靠譜。畢竟不是每一個社會人都擁有高水準的社會道德,相反缺德的人有很多,不按照社會準則辦事的人有很多。所以就導致了一些低道德水準的業主打破了游戲規則,不是按照文明社會的先來后到的規則競爭有限的車位資源,而是以上地鎖的侵犯他人權益的方式搶占車位,推行叢林法則。
筆者認為,為了避免公共停車位淪為私人停車位,一方面需要提高業主的道德水準,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車位的管理方、供應方需要出臺車位分配機制,就是按照先來后到順序競爭,嚴禁通過上地鎖方式搶占車位,對于變公共停車位為私人停車位的行為要給予道德上的譴責,并追回車位,嚴重的可以以侵占公共財產的行為追究其法律責任。(何勇)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2-09-11福州市“道德講堂”標志揭曉
- 2012-09-10武平縣檢察院舉辦道德講堂活動
- 2012-09-07泉港區地稅局“道德講堂”正式開講
- 2012-09-06將樂縣積極開展“道德講堂”活動
- 2012-09-05武夷山市:“道德講堂”倡導文明新模式
- 2012-09-05薌城區大力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
- 2012-09-04警惕泛道德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