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獨守一山村 泉州農村"空心化"加劇 2013-03-11 08:50? ?來源:泉州晚報 我來說兩句 |
洋山村,一個坐落在德化縣的小山村,如今,因為城鎮化的沖擊,71歲的黃景星老人成了村里唯一的村民。 |
安溪蓬萊福山村,青壯年大多進城務工,只剩老人婦孺留守村中。 分析篇 傳統生活難抵城市“誘惑” 德化葛坑鎮下玲村村支書黃升鍬表示,洋山自然村的衰敗跟其地理位置有很大的關系。洋山村距離鎮區較遠,又處于山中,要出門得先走1公里左右陡峭的山路,再沿著公路走兩三公里才能搭到車。然而,班車少,萬一搭不到車,村民走路到鎮區則需要兩個多小時。 安溪縣大坪鄉副鄉長謝建全認為,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農村勞務輸出機會增多,農民增收途徑多元化,這些正是“空心村”現象出現的重要原因。“空心村”是社會經濟大步發展后,廣大農民自我選擇的結果。農村大量年富力強的勞動力涌入城市,其打工掙錢的收入,高于種田務農的收入,另外,還能夠接觸在農村所無法想象的現代生活。于是,他們不愿意再回到農村,而是爭取在城里過上與祖輩不同的生活。 建議篇 老村莊要“保得住更要活起來” 李子蓉教授是泉州師院城鄉規劃專業主任,長期以來,她一直在關注村莊消失的現象。她認為,中國傳統村落保護是一個歷史性的文化工程,對于村莊的保護,除了要“保得住”,還要讓其“活起來”——比如,可以通過建設美麗鄉村、發展鄉村休閑、吸引鄉賢二次創業、城鄉一體化建設等,讓老村莊煥發新活力。 李子蓉說,隨著社會城市化的高速發展,村莊建設體系得到更新,以傳統農耕模式為基礎的村莊布局和結構逐漸被打破,但一些村莊并沒有真正與當前社會經濟同步發展。除保護一些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村莊外,整體的村莊環境應當得到全面有效的改造,以適應新的生產和生活需求。同時,還要因地制宜,通過發展特色經濟或循環農業來創造財富,謀求發展,這樣才能給村莊注入新的活力。另外,還應完善機制,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以此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