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一海輪途徑南京長江大橋時意外沉沒。事故發生后,位于長江下游的儀征市居民聽信網絡傳言“長江水污染”,當地出現市民瘋狂搶購礦泉水。當日,儀征政府回應,儀征市自來水取水口目前未發現異常,有關部門將24小時密集監測,請廣大市民放心。(5月13日《現代快報》)
如果我們統計一下那些年我們一起搶購的商品,可以找到很多。在10年前當“非典”和在當前禽流感來襲時,治療感冒的板藍根一下子飛上枝頭變鳳凰遭到全民搶購;當日本福島核泄漏發生之后,十年前搶購的食鹽尚未吃完,很多人又在搶購食鹽;當世界末日的預言臨近時,離開我們日常生活很多年的蠟燭居然被搶購;當霧霾天氣降臨大半中國時,不管用的小口罩在國民文化素質程度非常高的北京城被搶購一空……
面對一幕又一幕的“中國式搶購”鬧劇,我們大多數人會覺得這樣的搶購行為實在是太荒唐可笑了,認為這完全是毫無常識和科學知識的舉動,只會會心一笑,當成看笑話。但是,當“中國式搶購”成為一種社會的普遍心理時,屢屢發生,那么常識和科學知識的匱乏就不足以解釋清楚“中國式搶購”現象的發生,就不能只是當成笑話看待。
從表面上看,每一次“中國式搶購”鬧劇上演,直接原因主要在于信息不對稱,公眾掌握的信息與權威信息之間不對稱,準確、正確的信息不能及時、快速的傳遞到公眾手中。說白點,就是在自媒體時代,謠言通過網絡等便捷工具迅速傳播開來,每一次都搶跑在政府的信息公開前面,從而誤導了公眾的思考和個性理解。另一方面,我們中國人自古就有的從眾和隨大流心理,“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遭受不到大損失的觀念被很多人奉為行為處事的原則之一,從而引起“羊群效應”,紛紛盲從、跟風的參與到搶購大軍之中,生怕落后于人。這一次儀征發生的搶購礦泉水鬧劇也不例外,并沒能跳出這個“中國式搶購”的鏈條圈,先有自來水水源地污染謠言的傳播,再有市民搶購礦泉水的舉動,最后是政府出來辟謠、公開相關信息。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3-31前年搶購的鹽還沒吃完又搶氣
- 2012-06-07“搶購潮”背后的民眾安全感缺失
- 2012-01-13重慶38家圖書館免費幫農民工網上“搶購”火車票
- 2011-03-29搶購“活人墓”,國人咋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