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召開的世界盲人聯盟成立大會上,確定每年的10月15日為“國際盲人日”。在這以前,“盲人日”沒有固定的日子,一些歐洲國家的盲人們經常在秋天舉行文藝活動,并把這項活動的紀念日稱為“白手杖節”。(《揚子晚報》10月15日)
在我們的生活中,或多或少會有盲人的影子。他們由于雙目失明,沒法看清這個五彩繽紛、綺麗多姿的世界。有些盲人心理會自卑,有些盲人比較自強,前段時間根據畢飛宇小說《推拿》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在央視熱播,讓我們看到了盲人也有他們的多彩世界觀,盲人的世界充滿著陽光。
不可否認,我們的生活中依然有歧視盲人等殘疾人現象的存在,這是不對的。我們應該以人文精神去關愛他們。每一個人都有惻隱之心,都有向善之念,況且樂善好施、扶危濟困一向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完全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盲人,得不到別人的幫助,甚或受到別人的冷落,內心該是何等感受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盲人也是社會大家庭的一員,他們屬于殘障人士,他們雖然雙目失明,但依然擁有對生活的渴望,依然擁有追逐夢想的權利。不能因為我們對他們的歧視,讓他們心灰意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話本來是形容君子的,也可以用來形容很多盲人。他們雖然視力殘疾,完全可以依賴政府救助而生活,但其中的大多數人都選擇了盡其可能地自食其力,少給政府和社會增加負擔。他們的自強不息,讓不少四肢健全的人都感到汗顏。瞎子阿炳演奏出的《二泉映月》,感染了多少人,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甚至說這首曲子應該跪下來聽。我們在殘奧會上都能看到一些盲人的身影,他們對體育夢想的追逐絲毫不亞于奧運會上的人。生活中,還有很多盲人按摩師,他們技藝高超。我們不能輕視盲人,我們要從內心尊重他們,適當的時候給予他們特殊的關照,為他們點亮一盞心燈。
生活中,我們為盲人做了很多。不少城市有專門為盲人設計的盲道,導盲犬也已走入盲人的生活。但社會對盲人的關照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想想之前關于盲道的爭議,盲道建了很長很長,可卻沒有多少盲人真正使用,乃因盲道的設計沒有充分考慮到盲人的生理特征、實際需要,沒有為他們量身定做、量身打造。導盲犬的數量與盲人的總數相比,還面臨著供不應求的尷尬。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雙目失明的盲人失去了這扇窗戶。要讓盲人不疏離于社會,全社會就要齊心協力,多從盲人角度出發,多了解盲人的實際需要,多為盲人做一些事情。
全社會應該努力為盲人點亮一盞心燈,為他們帶去心靈的光明,燃起他們對生活的渴望。(李兆清)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0-31沒有道德“退步” 何需法律“補臺”
- 2013-10-31評選道德模范是致敬更是學習
- 2013-10-31“送母進救助站”不能止于道德批判
- 2013-10-31欣聞“道德品質成擇偶首要標準”
- 2013-10-31重拾被忽視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