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勵精圖治、奮發進取,推動著中國現代化巨輪穩中求進、穩中有為,開創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局面,開拓了治國理政的新境界。梳理這一年的執政路線圖,從道路、理論、制度“三個自信”,到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從“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到“治大國若烹小鮮”;從“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到“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無論是“布點”還是“鋪面”,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執政理念陸續展現,自信、務實、為民的執政風格讓人眼前一亮、為之振奮。
自信:“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實現”
有人說,今天的中國是濃縮了上下百年、囊括了整個世界的“現代化盆景”,未來十年面臨繞不開的“驚險一跳”。接過歷史的接力棒,面對“全球最為艱難的工作”,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堅信“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勇于攻堅克難,敢于迎難而上,推動“中國號”巨輪在深水區中劈波斬浪、一路向前。
“我堅信,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習近平同志用這鏗鏘有力的宣示,向世人傳遞中國未來發展走向,也展現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無比堅定的自信。
一年來,無論是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的“三個必將”,還是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的“三個共同享有”,無論是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對我國發展的“充滿信心”,還是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的“三個充分信心”……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高度自信的執政勇氣,贏得人民群眾信任,獲得國際社會贊同。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相信,“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創造出來”。這種自信來自哪兒?
一是源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習近平總書記這段著名的“鞋子論”,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從改革開放30多年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從新中國60多年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從中華民族170多年發展總結和5000多年文明傳承中走出來的,來之不易、彌足珍貴。道路決定命運,只要我們沿著這條道路堅定不移走下去,民族復興中國夢必將實現。
二是源于對自身執政能力的自信。我們黨已經在全國執政60多年,積累了豐富的執政經驗,具備很高的執政能力,這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執好政提供了寶貴財富。同時,新一屆中央領導都是從基層一步一臺階干上來的,有綜合全面的素質和豐富歷久的磨礪。網絡視頻《領導人是怎樣煉成的》,揭示了“中國功夫”式長期鍛煉的選賢任能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從大隊支部書記起步,先后擔任了縣委書記、市委書記、省委書記等多個崗位,到過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學習先進經驗。這種經歷,使得他對世情、國情、黨情有準確把握,對處理復雜問題能力有充分自信。美國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這樣評價:“他給我的印象是睿智,富有遠見,頭腦清醒,自信,對國際和國內問題都有著良好的判斷。”
三是源于人民的支持和信任。“人民是我們力量的源泉。只要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完成不了的任務。”習近平總書記這句話,道出了我們黨的生命所在,也說出了他們的信心之源。新一屆黨和國家領導機構的產生,經過了反復討論、協商、醞釀,并依照程序由2000多名黨代表、2900多名全國人大代表選舉產生,代表了8500多萬黨員、13億人民的意志,具有廣泛的民意基礎,受到億萬民眾的擁戴。有了群眾的支持,執政就好比有了堅強的“銅墻鐵壁”,又怎能不自信呢!
務實:“一張好的藍圖一干到底”
古往今來,凡事興于實,敗于虛。盛唐宰相姚崇,臨終前總結為政經驗,只言及“崇實充實”四個字。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全黨:“戰國趙括‘紙上談兵’、兩晉學士‘虛談廢務’的歷史教訓大家都要引為鑒戒。”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并作出具體部署。大政方針已經確定,方向目標十分明確,怎么才能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夢想不會自動成真”,并向全黨提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口號,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靠實干,基本實現現代化要靠實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靠實干”。
知難行更難,做到知行合一,既要說到也要付諸行動。“發揚釘釘子的精神”“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出實策、鼓實勁、辦實事”“踏石留印、抓鐵有痕”“即知即改、立說立行”……這些朗朗上口、擲地有聲的短句,反映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務實篤行的為政理念,更體現出一種真抓實干的務實行動,真正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目標實。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陣痛調整期。如何實現換擋、轉型升級呢?中央明確提出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寧可主動將增長速度降下來一些,也要從根本上解決經濟長遠發展問題。7.5%的增速目標,統籌考慮了有利條件、不利因素,既不盲目也給人以信心。近一年事實表明,當前實際增速處于預期合理區間,就業水平沒有滑出“下限”,物價漲幅也沒有超出“上限”,邁出了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一步。
——舉措實。一年來,數次取消下放行政審批等事項,簡政放權成為深化改革的“馬前卒”;上海自貿區掛牌成立,“寬帶中國”戰略闊步啟航;“營改增”試點全國推開,先行試點的9省市減稅超過500億元;涵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等13個重點區域,史上最嚴的大氣治理行動計劃出臺……一項項求真務實的雷霆之舉,開拓出一個個廣闊的工作面。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專題研究部署,明確了改革總體方案、路線圖、時間表。有專家統計,《決定》共提出了300多項重大改革舉措,并要求2020年前完成本輪改革任務。新加坡《聯合早報》說,《決定》涉及范圍之廣、表述之具體,展現了中國領導人致力于改革的堅定意志。
——作風實。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一經亮相、一開始工作,就迅速作出密切聯系群眾八項規定,從文風會風改起,從小事小節抓起,從群眾反映強烈的“四風”問題著手,抓住了作風建設的要害。“抓作風建設,首先要從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習近平總書記離京視察,沿途不封路、不清場、不鋪設紅毯,輕車簡從,與群眾相伴而行。如今,會期縮短了,開會不念稿了,公款吃喝少了,奢靡之風成了過街老鼠……壞風氣正在消減、好風氣正在形成。“中央新領導班子上任之后,開局令人振奮,完全可以用6個字概括:親民、務實、自律……”網民如此評價。
為民:“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夙夜在公,為民服務,為國盡力”,“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牢記人民重托,牢記責任重于泰山”。習近平總書記在各種場合的講話中,“人民”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也處在他心中的最高位置。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400個日日夜夜,中央領導深入河北阜平山區踏雪“訪真貧”,來到“瘠苦甲天下”的甘肅定西問民生,走進首都北京工地“夫妻房”關心農民工,探訪湖北恩施農村記下“煩心事”,穿上陜西老鄉贈送的布鞋“走百姓路”,在山東濟南叮囑從事家政服務的“陽光大姐”……風雨兼程的足跡,展現出強烈的“為民情懷”。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為民的前提,是讀懂人民。當歷史發展標注出全面小康的嶄新目標,人民期待什么?“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習近平總書記概括的這“十個更”,說出了群眾的心里話,也是黨和政府著力解決的民生清單。
“抓民生要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為民的關鍵,是有改善民生的措施。一年來,啟動收入分配改革,構建橄欖型的收入分配格局;推動異地高考破冰,提高重點大學農村子弟比例;整合食品監管職能,捍衛人民“舌尖上的安全”;推進司法改革,努力讓每個案件體現公平正義;大病保險擴容,縮小城鄉醫療差距;拉開新一輪棚改帷幕,開展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這一系列措施,無不是以“民生”為關鍵詞,詮釋著“用政府緊日子換群眾好日子”的理念,努力提升著百姓的“幸福指數”。
“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為民的目的,是讓群眾得到實際利益。2013年1至9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累計1066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118%,人們的“飯碗”多了起來;城鄉居民收入為20169元、7627元,分別同比名義增長9.5%、12.5%,把GDP增長甩在身后,大家“腰包”鼓了起來;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九連增”,新農合財政補助標準提至280元,13.4億人看病能報銷,社會保障網密了起來;開工建設城鎮保障房620萬套、基本建成410萬套,安排棚戶區改造304萬戶,“憂居”變“宜居”。一個個民生的樸素愿望正在變為現實。
“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這句話既是對過去的總結,也是對未來的展望。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領下,全國人民將滿懷信心地走上實現國家夢、個人夢的新征程。(楊章裕)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2-30讓中國走出文化自信之路
- 2013-12-30圣誕節回歸平靜彰顯文化自信
- 2013-12-30重拾文化自信 走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創意道路
- 2013-12-25收獲掌聲贏得自信 晉江有支聾啞跆拳道表演隊
- 2013-12-16道德自信是撫平“道德傷口”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