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五湖四海的背包客相聚在舊館驛客棧,體驗泉州的元宵節。
泉州晚報訊(記者 許雅玲 陳靈 實習生 徐凱燕文/圖)元宵佳節,在中心市區西街舊館驛青年客棧,幾位背包客圍坐在天井邊,泡茶、聊天、彈琴,好不愜意。他們來自廈門、上海、遼寧等地,朝著“東亞文化之都”泉州而來,在泉州的街巷淘著時光碎片,在靜謐的夜里回想古城千年。逛燈會、賞民俗活動、聽音樂節、看藝術展,背包客們暢游泉州,感受文都精彩紛呈又獨具風情的元宵節,贊嘆聲不絕于耳。
每次來泉州 感受都不同
從上海來的背包客陳先生坐在客棧的閱讀區上網,他告訴記者,這是他第三次來泉州,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陳先生第一次來泉州是在一年前,當時他流連于小巷子,“那些巷子很有意思,像西街的舊館驛巷、臺魁巷,每條小巷里都藏著不同的故事。”他還注意到,北方的房屋磚頭規整,而泉州的民居,通常以不規整的白石塊和紅磚片混砌而成。第二次來泉州是在半年前,當時他特別關注多元宗教并存的文化,“很難想象,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各類宗教在泉州共存得這么好。”而這次來泉州,他想好好逛一逛元宵燈會,賞一賞中韓日三國花燈。
剛剛離開客棧、準備返回深圳的網友“張小鉆”在旅行日志里這樣寫道:“這是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太需要慢慢去發現,或許,在每一條小巷,都有一個動人而古老的故事,在每一處拐角,都有一個等待被發現的驚喜。”
得知文都迎盛會 不遠千里來泉州
“之前,對泉州的印象仍停留在課本里,知道她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次終于能親身體會泉州古城的魅力。”來自遼寧的郭女士和女兒坐在客棧的天井里,與旅友們分享自己的故事。郭女士告訴記者:“我以前很少出遠門,一次偶然的機會翻到一本書叫《哪里那里》,書里講述了許多客棧老板的故事,其中就包括泉州舊館驛青年客棧。那些故事詮釋了一種‘自由與夢想’,我被他們不逃避、不被動、不消極的態度感染。”
她說,女兒今年15歲,正是對許多事物都好奇的年齡段。為了體驗書中所敘的客棧生活,也想帶女兒感受不一樣的風土人情,她立刻上網查詢,發現泉州正在舉辦“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動年”開幕系列活動,便決定在泉州過元宵節。
“旅途至此,我發現心里所想所盼的東西一點一點地實現了。”郭女士拿出一張泉州手繪地圖說,新門街燈會、關帝廟和清凈寺、海交館等地她都會去一趟。她還想到南音藝苑聽一聽流傳千年的古音,閑暇時再漫步西街和中山路的小巷,一定非常愜意。
尋根情結藏心中 趕回家鄉過佳節
廈門的林女士來過泉州不少次,但這回是第一次在泉州過元宵節,只因“祖籍在泉州,長久以來都有尋根情結,乘‘東亞文化之都’東風,回故鄉過節。”
“小時候聽長輩說,他們從廈門回泉州老家,總要走上好幾天才能到。雖然累,卻很開心,因為可以回家過年。過完年,他們總會帶上炸粿等小吃回廈門,分給沒辦法回家的人吃。家人一吃到家鄉的味道,就更想家了。”林女士說,她從小在廈門長大,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愈發明白長輩的心理,也想尋找自己的根,所以特地選在今年在泉州過元宵節。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1-28所長化身背包客 行走在閩東邊城的快遞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