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感動中國人物劉盛蘭的精神探索
劉盛蘭,男,91歲,山東省煙臺市蠶莊鎮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年輕時在外打工,后來在一家企業作保管員。73歲的時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1998年,73歲的劉盛蘭開始捐助貧困學生,從周邊幾個地市到全國各地。最多的時候,他同時資助著50多名學生。他每天清早起來弄點簡單的飯菜,就騎著自行車走村串巷撿破爛。17年來他幾乎未嘗肉味,沒添過一件新衣,連一個饅頭都舍不得買,可捐資助學總計7萬多元,資助了100多個學生。(《中央電視臺》2014-02-11)
在央視的頒獎晚會上,當劉盛蘭的事跡被主持人娓娓道出后,觀眾席上許多觀眾都忍不住熱淚盈眶。劉盛蘭的事跡并沒有什么驚天動地之處,他作為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草根貧民,且年歲已高。可以說,他連自己的生活都還十分困難,還需要國家和社會的幫助。但是,他卻并沒有像大多數孤寡老人一樣,只是靠領著微薄的工資和低保救助,成天打麻將、曬太陽過日子,而是每天清早起床,簡單弄點飯菜吃過后,就騎著自行車游街串巷,拾撿破爛,再換成微薄的錢,捐助給貧困學生。
而對于那些貧困學生來說,劉盛蘭的捐助雖然不多,卻無疑于雪中送炭,足于在饑餓時得于充饑,在寒冷時得于御寒,讓他們安心地完成學業。
筆者出生在農村,父母都是農民,完全靠種地為生。又加上家里哥弟眾多。在上學時,家里也十分困難。記得上中學時,幾年沒有買過一件新衣,在寒冷的天氣里,也只是一件單衣蔽體,且不時出現經濟危機。下課時,兜里已無分文,卻礙于面子,不好意思向同學借,只能提著飯缸跟著同學一起進了學生食堂,然后悄悄離開,到校園里轉一圈,再會宿舍,裝作以吃過飯的樣子。而在大多數時間里,只能買最便宜的飯菜。看著條件好的同學碗里有肉,只能忍著饞蟲,目不斜視。這樣的狀況直到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后才得于改變。所以,對于貧困學生的處境,筆者深有體會。
毛澤東曾經說過,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劉盛蘭最難得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并不在于他捐了多少錢,資助了多少貧困學生,而在于像他這樣一個孤寡老人,且自己的經濟狀況并不好,卻還節衣縮食,每天大清早就騎著自行車游街串巷撿破爛。而他撿破爛并不是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并不是為了自己的享受,而是變賣成錢,捐助貧困學生。他就像一根蠟燭,在風燭殘年之中,還將自己所剩不多的一點點光和熱,盡情的散發,為那些寒冷的人送去溫暖,為那些在夜里行走的人帶來光明。
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比劉盛蘭經濟狀況好得多的老年人,卻只是領著工資或低保,終日打麻將,打撲克,遛鳥、跳廣場舞來消磨時間。和這些人相比,劉盛蘭的精神高度不可同日而語。更不用說那些還尚有勞動能力的人,甚至是青壯年,卻完全靠乞討、國家救助等形式生活的人了。
“崇仁厚德”,是評選委員會給劉盛蘭的評價,劉盛蘭無愧于這樣的評價。在構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今天,劉盛蘭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時代,需要劉盛蘭的這種高尚的道德和精神;社會,需要更多的劉盛蘭! (梁峻豪)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2-27文學不能消解道德
- 2014-02-27讓法律閃耀道德之光 讓道德大行其道
- 2014-02-27道德的精髓 信仰的力量
- 2014-02-27用道德點亮心靈之燈
- 2014-02-27他們是善心善舉 還是道德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