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一小學生小星撿到小伙伴小潘的一張卡,因為小潘不會自己取錢曾向小星求助,小星便記得密碼。撿到卡后,小星自己先取了800元,買了零食和玩具。其母親得知小星取走同學卡里錢后,很生氣,把小星教育了一番,告訴他這樣做不對,別人的錢和自己的要區分開。不過小星母親發現卡上余額有4萬多元后,她當天就分3次取走2萬元,第二天又在多地分多次將錢轉走。事后擔心案發,她又選擇了自首。(2月18日《重慶晨報》)
這是一個“雙面母親”,有“天使”的一面——孩子沒有拾金不昧,而是據為己有,她很生氣,對其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教育;也有“魔鬼”的一面——一轉身知道銀行卡密碼后,一查居然有四萬多元,便動了邪念,分多次把錢取了。這樣“言”與“行”完全不一致的母親,在強烈的對比下,道德的高低便不言而喻了。對于為何要這樣做?這位母親稱是“經濟困難”,顯然,無論怎樣的理由,都不是把他人錢財據為己有的擋箭牌,事已至此,這名母親此時再多的辯解,都是蒼白無力的。
可以說,這名母親就是典型的“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對于拾金不昧是一種高尚品德、要讓孩子成為一個有品德的人,這名母親在心里是很清楚的,在語言上也是有所體現的。不過一旦有了利益誘惑,她就沒那么“高尚”了,將孩子撿到的卡里的錢全部取出,便是最為有力的證據。在現實中,還有多少這樣的母親?還有多少這樣的家長?亦或是還有多少這樣的老師?這的確值得拷問。畢竟在孩子眼里,父母和老師都是可以依賴的,他們的行為,就是孩子們學習與模仿的對象。
在這樣的氛圍下,我們就知道父母和老師行為的重要性。教育孩子向好、向善,這是必須的,也是最起碼的道德底線。俗話說得好,“教育孩子如育花,精心澆水、施肥、呵護,方能成功。但事實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養好花,不懂得就要向別人請教,學習養花的經驗與藝術。”誠如斯言,在教育的過程中,要“言傳”更要“身教”,要告訴孩子怎么做是正確的,更要為孩子們樹立一個榜樣。如果父母或老師言行不一,讓孩子們做何感想呢?可以說,這名言行不一的母親,就是一個最大的反面案例。
梁啟超曾在《少年中國說》中表示,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自然,要想少年達到這些優秀品質,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堅持“身教”仍是不可繞開的話題。甚好的是,這名母親最終選擇了“自首”,可謂守住了最后的底線,而其做法本身,每個家長都應引以為戒。(楊燕明)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2-27道德模范讓我們高山仰止
- 2014-02-27道德模范讓我們高山仰止
- 2014-02-27春節期間開展道德模范關愛“很給力”
- 2014-02-27文學不能消解道德
- 2014-02-27讓法律閃耀道德之光 讓道德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