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風(fēng)首頁
> 文明熱評 > 正文
面對“見死不救”,僅靠口誅筆伐遠不夠
http://www.caoliu14.com?2014-04-02 17:09? ?來源:東南網(wǎng)
我來說兩句
昨日清晨6點半,又冷又湍急的烏龍江水里,一條35歲的生命在垂死掙扎。三艘陸續(xù)經(jīng)過的漁船,是他最后的希望。但是此刻,面對他的大聲呼救,對方卻無動于衷。所幸,他遇到了在岸邊慢跑的靳先生。(4月1日東南快報)
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坊間制造的這一“諺語”,用于形容這起救人事件,可以說再恰當不過了。人命關(guān)天之危急關(guān)頭,要不是寶馬車主靳先生“情急智生”,許諾出1000元好處費,落水男子或有性命之虞。
面對一條鮮活生命的掙扎,漁者視而不見,兀自忙活著自己的事情,如此“淡定”委實叫人吃驚。雖然他們辯稱當?shù)赜邢潞泳热恕盎逇狻钡恼f法,可為什么有人出1000元便不懼“晦氣”了,明擺著不過是見死不救與見錢眼開的托辭罷了。
早前曝光的“挾尸要價”曾經(jīng)引爆喧囂的輿情,相比而言見死不救情形更惡劣、更叫人齒冷。市場經(jīng)濟時代,不是不能“見錢眼開”,得看場合、看情勢,見死不救顯然還是萬萬不能的。遺憾的是,在我們的身邊,類似現(xiàn)象似乎越來越常見,救護車先講價后發(fā)車、醫(yī)院不見錢不救人,等等,因此而延誤搶救時機的事件曝光過不少。
面對見死不救的冷漠,見錢眼開的勢利,僅靠輿論的口誅筆伐無濟于事,政府、社會、公民都有必要反思,如何避免類似的冷血場景再出現(xiàn)在我們的身邊?我們今天表現(xiàn)出的冷血,沒準就是自己明天可能遭遇的冷血。加強對公民助人為樂的道德教育固然必不可少,建立完善相應(yīng)的激勵和懲戒制度,讓好善樂施者受到褒獎和資助,讓見義不為、見死不救者受到譴責(zé)和追究,同樣很有必要。
![]() |
![]() |
責(zé)任編輯:金婷 |
相關(guān)新聞
- 2013-11-04長樂女子落水丈夫“見死不救” 一怒之下要離婚
- 2011-12-31男子見死不救事后方知死者系其子 起訴居委會
- 2011-12-31冷漠父親見死不救 回家后方知溺亡者是自己兒子
- 2011-11-03山東臨沂5歲男孩被屋梁砸死 城管車見死不救
- 2011-11-02專家:見死不救因“發(fā)達社會冷漠癥”致道德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