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福建日報4月18日訊(本網記者 林姍 陳旻)“只要是有益于群眾的事,看準了就要去做。”邊經衛自1994年作為高級專業人才從武漢引進廈門后,他先后在廈門市規劃設計院、規劃局和人大常委會城建環資委工作。20年來,不管在哪個崗位上,他所做的都是同一項工作——改善廈門的城市建設環境。
打造最美的風景
“廈門不跟別地比規模,但應當比比城市環境。”作為一名城建工作者,也作為一名廈門市民,這是邊經衛恪守的理念。
上世紀90年代,廈門市政府決定建設環島路。當時有兩種不同意見。有人認為,要建成交通干道,有利于房地產開發。也有人認為,要建設城市景觀道路,體現濱海城市特色。雙方意見僵持不下。作為當時的規劃設計者,邊經衛花了大量時間,到沿線實地調研,提出:“發展房地產有一時之利,但對沿線不可再生的岸灘資源來說,卻是災難。”在多次項目論證會上,他據理力爭:“廈門是風景旅游城市,環島路應該是集旅游交通、岸灘保護為一體的城市景觀道路。現在少收多投,今后獲益更大。”
邊經衛的思路得到市政府的支持。環島路由此確立了人與自然有機結合的保護性建設方向,建成為集旅游觀光和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濱海走廊。2000年,“東環望海”被評為廈門新的二十名景之一,吸引了國內外眾多游客。
環島路建成后,臨海一側一度出現了大量的違規建筑,僅廈門大學白城至觀音山段就有近17萬平方米。這些建筑多用于餐飲經營,侵占了濱海廣場和沙灘等公共活動空間。同時,廈門市政管網配套建設滯后,大量餐飲和生活污水只能直排入海,導致周邊海域發黑發臭。邊經衛痛心之余,也萌生了要用制度來管好環島路的想法。他極力呼吁盡快立法。2010年,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加強環島路環境資源保護的決定。此后連續3年,邊經衛都組織代表去環島路視察。現在,“臨海見海,把最美的沙灘留給百姓”成為現實。
2013年5月,市民來電反映,白鷺洲公園怎么變成吃飯喝酒唱歌的地方了?放下電話,邊經衛直奔現場,發現公園內建起了不少餐飲店和私人會所,車滿為患。原來,在公園建設初期,為了減輕財政壓力,公園交由企業經營,實行以園養園政策。白鷺洲公園的經營者出于營利目的,將園內的設施出租用于開辦高檔餐飲。公園應該姓“公”,不能成為商人謀利的場所。邊經衛立即組織執法檢查,督促政府對全市公園違建項目進行整改,徹底斬斷公園私用背后的利益鏈條。
打造最宜居的城市
在邊經衛看來,宜居的城市才美麗。
最近幾年,廈門每月新車掛牌數量都接近1萬輛,機動車總數突破100萬輛。“好幾次開會,我都接到電話,說車子堵在路上,上午的會,沒法參加了。”邊經衛意識到解決出行問題已刻不容緩。工作之余,他專心研究廈門的交通規劃和空間發展,撰寫了《當代城市交通規劃研究與實踐》和《城市形態演變與發展》兩本專著。他提出的公交優先、交通樞紐一體化建設等理念被廣泛接受。此后,國內首個高架橋模式的快速公交BRT在廈門開通,成功大道、仙岳路等交通大動脈陸續建成,島內交通壓力有所緩解。
廈門島開發強度大、人口過度集中,看病難、就學難等問題成了百姓的煩心事。如今,島內人口已超過200萬。湖里區連續發生多起因子女入學難而引發的堵路事件。對此,邊經衛建議,城市發展要做到收放結合,在限制和控制本島開發的同時,要加快島外新城建設,推動公共資源向島外轉移,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空間發展格局。今年1月,廈門市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美麗廈門戰略規劃》。
“飲水安全,是每個人都關心的大事。”有天晚上,邊經衛在家看電視,新聞中出現了九龍江北溪持續發生甲藻繁殖導致水華現象的報道,部分區域的斷面水質已經惡化到劣五類。九龍江的遭遇讓他難以入睡。邊經衛多次聯系漳州、龍巖兩市人大,呼吁:“一起行動起來,保護好九龍江。”他的誠懇贏得多方支持。2012年6月,廈門、漳州、龍巖三市人大常委會分別通過《關于加強九龍江流域水環境保護的共同決定》。
如今,邊經衛已被大家視為環保“代言人”。用不少市民的話說,邊經衛帶領專委會所做的許多事,件件惠及民生福祉、事事關乎發展大計。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06-21"吃了嗎"變"走了嗎" 步行對骨關節具有哪些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