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面對這些數據,你不煩嗎?”記者問。
“都習慣了。只是我現在年紀大了,眼睛有點花,沒看幾個數據就得休息一下。”葉義清說。
“那發生過事故嗎?”記者追問。葉義清小心翼翼地撩開袖子和褲管,露出幾塊傷疤。“我們在電站工作,稍不留意容易被電擊傷,有一次我還差點丟了性命。我曾想過徹底放棄這個工作,但當時電站還沒并網,全鄉的群眾都靠這個電站供電,我要是走了,電站怎么辦?”
葉義清告訴記者,他是蓋洋鄉碓口村人,高中畢業后就進入鄉水電站工作。1992年,長潭電站籌建,他被抽調為負責人。1997年,電站開始發電,由于地處偏遠,技術人員都不愿到這里工作。為保障供電,全站的9名工作人員被分成4班,2人一組24小時輪流值守,平時沒有節假日,四五天才能回一趟家。
“記得我剛到電站時,這里都是坑坑洼洼的山路,回一趟家得走2個多小時。手機沒有信號,固定電話也是幾年前裝的。連我兒子出生,我也是第二天才知道的。”說到這里,葉義清的頭低了下來,“父母都已年過七旬,可我一直都沒時間陪他們。老人生病,我也無法照顧。”
葉義清一邊說,一邊戴上絕緣的帽子和鞋子,到升壓站檢測高壓設備。“發電站送出來的電只有400伏,經過升壓器就升到35千伏,再通過這些密密麻麻的電線,就能輸送并網。因此,檢查高壓線路就成了我們的日常工作。”葉義清深有感觸地說,“在外人看來,接觸這些東西很危險。但這里的每一根電線、每一個螺絲,都是我們用心連接起來的。觸摸它們,就像觸摸親人一樣。”
葉義清整整花了一個半小時,才檢查完畢。此時,已是上午11時。“外面還下著雨,我得去水壩看看。新海,你半小時后再重復檢查一次。”葉義清換下被汗水浸濕的工作服,打著雨傘朝長潭水庫走去。
從機房到水庫大壩是一段1000多米的陡窄山路,因為下雨,路面又濕又滑,記者幾次險些崴腳。
“這里常年沒人,空余時間怎么打發?”記者邊走邊問。葉義清說:“這里每一個人,都學會了一個看家本領:忍受寂寞。就是不讓自己閑下來,比如看書、種菜,把報廢的設備拆了又裝、裝了又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2-27核心價值觀要扎根青少年這片沃土
- 2014-02-19“全國最美養路工”陳清泉扎根基層19載
- 2013-11-19像榕樹一樣扎根大地 福州干部堅持20多年
- 2013-09-10梅園雪:扎根黑土地的“女糧王”
- 2013-09-05張文忠:扎根貧困山區三十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