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
福州市大力構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防護體系
?
近年來,福州市落實“治未病”工作理念,遵循“扎扎實實起步、循序漸進推動、點點滴滴提升”的工作路徑,積極構建以市級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為龍頭,以學校和社區心理咨詢站點為支撐,以青少年心理健康網站為延伸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體系,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龍頭”帶動,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規范建設市級輔導站。依托福州教育學院于2011年8月建成福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該輔導站專用場所面積達350多平米,配有11個功能室,現有專兼職工作人員36人,每年投入經費40萬元,確保常態化運轉,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健康咨詢、輔導和培訓等公益性服務。目前,該輔導站平均每月接聽熱線70多人次,接受面詢450多人次,參與宣泄、感統訓練近千人次。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市級輔導站面向全市組織專家團隊經常性深入縣(市、區)輔導站指導業務,舉辦全市性的現場觀摩研討、常見案例督導等活動,將市級站資源分享到各分站點。組織分站點負責人及骨干人員赴南京全國輔導中心學習觀摩,邀請南京、臺灣等地有關專家專家學者來榕授課交流。牽頭組織心理健康課題研究,編印《中小學心理健康輔導案例集錦》。面向農村、社區和學校,實施“大篷車”計劃,經常性組織團隊心理輔導活動,三年來外派專業輔導教師到各校開辦講座20多場,舉辦師資培訓40多場、受訓教師近萬人次。同時,對基層留守流動兒童、失足青少年等未成年人特殊群體進行心理援助,加強突發事件后的未成年人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開辟網絡輔導平臺。在“福州數字青少年宮”開辟專題,提供免費的在線心理咨詢、在線心理測試等專業服務,通過網絡發帖、跟帖,增強了心理咨詢輔導的時效性、互動性和針對性。目前該網站心理咨詢訪問量超過35萬人次,公開回復咨詢2500多條。
二是全面覆蓋,構建立體推進格局。打造校園里的“心靈港灣”。下發《福州市中小學心理咨詢室建設基本要求(試行)》,督促各中小學規范建心理咨詢室并配發相關教育軟件和箱庭游戲材料。建立34所心理健康教育實驗校,分別掛鉤幫扶一所農村學校。涌現出了福州二中、八中、錢塘小學等一批較具水平的學校心理咨詢室。搭建家門口的“心靈小屋”。推動縣(市、區)建成7個縣級輔導站,推動五城區建成300多個社區未成年人心理咨詢室,不斷完善未成年人校外心理輔導網絡。構筑社會關愛的“心靈通道”。成立“福州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團”,發動社會愛心人士和專業志愿者參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宣傳教育培訓和咨詢輔導工作。推廣臺江區鯤鵬青少年事務中心模式,整合福州12355青少年服務臺及全市青少年事務社工資源,探索推進社工服務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工作。
三是著眼長效,增強持續發展動力。以機制保障持續。市縣兩級均成立專門組織領導機構,把該項工作納入市縣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年度測評和文明學校創建內容,推動各部門齊抓共管。組建了市級心理健康教育教科研中心組,分學段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各級文明辦每年牽頭舉辦現場觀摩交流、調研督查等活動,推動基層單位落實相關工作。以整合強化隊伍。在社區方面,依托福建師大遠程繼續教育中心等,對社區輔導員進行專業培訓,實行持證上崗,形成輔導隊伍的基礎力量;聘請高校及市級輔導站專家和轄區學校心理咨詢輔導老師,成立專家顧問團,形成輔導隊伍的核心力量;整合轄區共建高校專業學生志愿服務資源,形成輔導隊伍的補充力量。在學校方面,實施全市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通識培訓,組織教學觀摩、課題研究,規范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課程、工作量及職稱評定,建成一支以專職教師為龍頭、班主任為骨干、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以傳播擴大效應。組織市屬新聞媒體宣傳相關工作經驗成果,在《海峽教育報》中考專刊、高考專刊上開設“咨詢師在線”、“成長故事”等心理教育專欄,在各校刊校報刊發市級站點心理咨詢熱線電話及地址,利用公益廣告和社區宣傳欄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制作張貼宣傳海報,提高社會知曉率。大力宣傳推廣倉山青少年心理咨詢中心、鯤鵬青少年事務中心、市教院二附小等典型經驗,不斷擴大影響面。
?? (供稿:福州市文明辦? 編輯:張如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