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的朋友是否發現,不知何時開始,我們的街頭、小區就多了一只體積龐大一人來高的綠色舊衣回收箱,回收箱上打出了“公益”、“環保”的標識,箱子上半部分有個箭頭,提示大家可以把不需要的廢舊衣物從箭頭指向的口子里放進箱內,而箱子下方則有個門,工作人員只要從下方將門鎖打開,就能把里面的衣物取出來。
夏去秋來,每到換季的時候,如何處理家中大量淘汰下來的衣物就成為了困擾不少家庭的難題。隨著經濟的發展,“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穿衣習慣早已一去不復返。特別是那些有孩子的家長,由于嬰童服飾的淘汰更新頻率比成人快,便造成大量的衣物還較新就已沒機會再穿。市民們也常常呼吁,建立起一個專門的舊衣回收機構,讓舊衣物能再被循環利用起來。對此,在社區、街頭出現的這些個衣物回收箱,無疑受到了市民們的普遍歡迎,有市民表示:“處理家里堆積的舊衣服,已是個不小的麻煩事,扔掉,既不舍,又容易造成環境的污染,捐贈,卻又面臨著‘捐贈無門’的現象,這下好了,現在家門口就有個回收舊衣物的地方了。”因此,這項舉措的出現,真正意義上,給時下的居民帶來了“福音”!
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曝出的驚人數據顯示:我國使用的紡織品原料占全球資源總量的52%,中國人每年消耗的紡織品原料5000萬噸。每年產生的下腳料等廢舊紡織品也多達2000萬噸。其中40%左右是廢舊衣服,即大約800萬噸。有人推算,如果我國廢舊紡織品全部得到回收及利用,就能節約近三分之一的棉花種植面積,年可提供的化學纖維和天然纖維,也相當于能夠節約原油2400萬噸,居然超過大慶油田產量的一半。此外,據另一項數據顯示,經過處理后的二手衣物如果重新被加工成原料、產品,即使以1000元/噸的最低價來計算,也能產生260億元的年收入的剩余價值。現在,越來越多的服飾企業也將目光投向大量淘汰的廢舊衣物的變廢為寶上,一些品牌也甚至由公益開始打起了獨特的“環保營銷”。因此,對舊衣物的處理,只要合乎法律,就應當引起社會必要的重視與關注,這不僅僅是解決了傳統意義上的浪費問題,更重要的是它能體現一定的社會價值,關系到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
那么,我們扔進箱體的衣物都去了哪里呢?一般來講有兩個“歸宿”,一是八成新以上大約占20%左右的衣物,進行分揀及消毒處理后捐贈給需要幫助的人,目前舊衣捐贈存在很大的“市場”,有數據顯示,我國現有7000多萬的城鄉低保群眾以及8500多萬的殘疾人。可見,如果公益性組織能夠做好捐贈主體與捐贈對象之間的信息對接,確保符合捐贈要求的衣物捐贈到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及貧困地區,這既解決了大家的舊衣物的處理難題,又能讓我們在處理舊衣物中彰顯愛心。對于此項模式,大家都抱著支持的態度沒有任何爭議。
然而對于剩下80%不符合捐贈標準的舊衣物,相關部門則是根據材質分類出售給相關的企業進行分解再利用,當這部分捐贈衣物涉及到了商業利益,存在的爭議就很大。有些市民表示自己本是為發揚愛心而無償捐贈的舊衣物被拿去賣錢了,感情上一下子有些難以接受。而因此引發的“信任危機”也影響了公益形象。
其實,作為一個尚待開發的市場領域,舊衣回收勢必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盈利反哺,對這項環保公益項目的監督一方面既要靠公益組織的自律,另一方面,也要靠公共群眾的社會監督。這項活動能否持久開展,與市民們的接受程度也是緊密相連的。讓舊衣回歸到市場化的經營渠道,在不久的將來也勢必會成為主要的舊衣回收途徑,這除了需要政府與行業協會的有意識引導,同時也需要相關法律法規對舊衣的回收標準與監管予以針對性的確定。
因此,舊衣回收箱進駐社區,對于市民來說,既實現了零成本的參與,騰出了家里的儲物空間,使得舊衣物有了一個可靠的回收途徑,同時又支持了愛心公益,探索出了一條環保理念的新思路。這對于市民、環境以及企業等多方面來說,都是一舉多贏的。
提高舊衣的回收率,為我市的垃圾減量,并減少環境的污染。這需要城區共建,全民參與以及專業追蹤等多方的攜手,因此市民們應該打消 “愛心被賤賣”的疑慮,以一份綠色環保的好心情參與到舊衣回收的行動中來,共同推進舊衣資源的循環與利用!(陳珠)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8-26泉港區:“四抓”思想道德建設 提升社會文明程度
- 2014-03-24誠信 社會文明的度量器
- 2014-03-24誠信 社會文明的度量器
- 2014-02-27家風也是社會文明的一面鏡子
- 2014-02-27志愿精神是社會文明的燈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