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源村村民們都能自覺將垃圾倒到垃圾桶里。
?新聞背景>>>“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室內現代化,室外臟亂差。”這樣的場景,仍然是當下不少農村地區垃圾處理狀況的真實寫照。去年11月,在全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住建部指出,我國農村約有6.5億常住人口,每年產生生活垃圾約1.1億噸,其中有0.7億噸未做任何處理,相當于每年堆出200多座百層“垃圾高樓”。
東南網1月1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沙觀球)去年年初開始,將樂縣探索農村垃圾治理長效機制,嘗試讓一些村莊每戶村民月繳5元左右的衛生費,使群眾保潔責任心爆棚,并且納入村規民約,提高村民的參與治理意識。縣里還專門出臺相關以獎代補的措施,發揮指揮棒的作用,鄉鎮做得好的給予獎勵,做不好的通報批評,讓基層政府重視起來。鄉鎮也出臺同樣措施,對各村進行考評獎懲。
一年多來,將樂縣的探索效果如何?1月7日,記者來到實地探訪。
交5元錢,村民更有自治熱情,解了“政府干、百姓看”的尷尬處境
將樂縣余坊鄉余源村,是一個只有190多戶的小山村,集中居住的有130多戶。
走進村子,黃墻青瓦,修竹成林,水聲淙淙,街道整潔。望著這一幕,誰會想到,這個小山村曾因“垃圾圍村”而困擾。
今年69歲的村民余生慶說,過去,村里畜禽到處跑,路面都是糞便;村民隨手亂扔垃圾,啤酒瓶、飲料瓶甩手就扔出屋外;特別是村里的小河,常常因垃圾堵塞河道,臭不可聞。
以往,余源村主要采取不定期清理垃圾的方式,有時10來天,有時個把月,垃圾多了,才雇人清理。村口垃圾池里的垃圾,主要靠鄉里統收統運,因為相距4公里,所以常常得不到及時處理,惡臭熏天,蚊蠅亂飛。雖然處理垃圾每年要花一兩萬元,但是收效甚微,“垃圾圍村”成了棘手事。
去年1月,該村開始嘗試用新方法治理垃圾。首先,將保潔任務交給村民肖流珠,每月900元,視保潔任務輕重,由其自行決定,單獨或再請一名村民幫忙保潔。每天清晨6時許,肖流珠就起床打掃衛生,一天大概要花三四個小時。“雖然工作臟點累點,但每月能賺900元,不錯呢。”她很滿意這份工作。
有了保潔員后,如何讓村民們參與進來,是個讓人費神的問題。村支部書記余秀星說,過去,村民們都認為保潔是政府管的事,與他們無關。村委會牽頭,經過村民代表大會幾次討論,決定采取讓村民支付衛生費的辦法,補貼垃圾處理費用。“每戶每月5元,一年60元。錢不多,主要是讓村民們明白,他們出了錢,在這上面就有話語權。”余秀星說。
去年3月,42戶村民率先交錢,效果立竿見影。這些村民自覺多了,都能將垃圾倒進垃圾桶,改掉了亂扔垃圾的壞習慣,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出了錢,誰也不好意思破壞。而且,這些村民主動成了衛生監督者,看見其他人亂丟垃圾,都會理直氣壯地制止。
余秀星告訴記者,這一措施成效之快超出意料,絕大多數村民都交了衛生費。“交了錢,大家都認真起來,保潔成了每個人都關心的事。”他說。
記者了解到,目前將樂縣在一些農村開始嘗試收取衛生費,困難戶的錢由村里代出,這樣,讓大家從心底產生責任意識,發揮村民的自治熱情。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1-11小袋鼠行動垃圾不落地 廈門海滄再添“沃土”
- 2015-01-04向車外亂扔垃圾之“病”要早治
- 2015-01-04寶龍廣場美食節垃圾遍地 保潔員一天掃出百余桶
- 2014-12-22織緞巷每天20多個垃圾桶進小巷 噪聲和臭味擾民
- 2014-12-22福州鼓樓一拆遷工地變垃圾場 廢舊家具"騎"上墻